不讀書的語文課堂有多可怕

        新接手的八年級兩個班,幾節課下來,有一種悲哀湧上心頭。我們的孩子讀書太少了。少到和當年身處山溝溝裏的我一樣。

        語文,就是語言文字的累積。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逐漸提升一個人的綜合素養。讀書,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堅實的途徑。這絕不是捷徑,更不是坦途,而是需要跨越千山萬水班的勇氣與毅力。而這些,卻是可以從讀書中慢慢提升的。而我們的教育,走進了一個急功近利的怪圈套。尤其是有這樣追求的決策者們,導引着我們的語文教學摒棄了安靜沉穩的讀書思考,去拼命的進行海亮的刷題訓練。把語文變成和數學一樣的提分模式:注重於學生得分的訓練,注重於程式化的答題模板,套路式的進行教學。當一篇文章肢解成一個一個公示一樣的模板時,文字還有和魅力可言?

          延時服務的無縫銜接,學生在校時間越是延長,學生的時間越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學生的個人時間就越少,而沒有了課餘的時間,學生用什麼時間來進行大量的閱讀呢?光指望語文課堂是不行的。畢竟課堂時間有限,還要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於是,當我推薦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的時候,許多學生不知道餘秋雨是誰,更不要說他的著作,甚至很多家長也不知道。

        十多年前我們校長是語文老師的時候,那時我們學校語文組很是風雲無兩,一羣有激情有涵養有追求的語文人,很快達成共識,一定要給學生海量閱讀的時間。那時我們每學期都要給學生推薦很多課外閱讀書目。古今中外,涵蓋面極廣。我們經常兩週共同讀完一本新書。對書本稍微薄一點的,甚至一週一本。只要我迷上了一本書,我就喜歡推薦給學生。記得有一段時間我迷上了《明朝那些事》《藏地密碼》,然後就給學生推薦暑假閱讀。那時也應該算是我讀書的高峯。更是我買書最多的時期。

      回想起來,當時真的給學生推薦過一些好書。如《德蘭修女傳》、《史懷哲傳》、《梁衡散文集》、《布魯克林有棵樹》、畢淑敏散文集、遲子建散文集、張曉風散文集、丁立梅散文集、《三體》、《萬物有靈且美》、《解憂雜貨鋪》、《第二十二條軍規》、《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柑橘與檸檬啊》、《目送》……回想起來,還有好多書陸陸續續的推送給學生。我們經常這樣想,即便有的學生根本不讀,但在我們的不斷推送下,他至少知道還有這樣的一本本好書,在等着我去拜讀呢!也不得不承認,正是在我們的泛閱讀的狂轟亂炸下,我們學生的作文都寫的很有文采。我們的語文成績更是在區裏一直名列前茅。

      而反觀我們現在,學生每天兀兀窮年於各科的各種習題檢測中,再加上手機遊戲的衝擊,我們的學生是再也沒有時間讀書了,更沒有興趣來讀書了。讀書,僅僅是爲考試而讀。考什麼讀什麼,考什麼,我們講什麼,練什麼。還讀什麼課外書?其實領導們未必不懂這個道理。但當一個環境裏大家都抓分數的時候,素質就暫且的排在了後面。功利教學,功利讀書,也培養出來很多功利之人。書,莊莊門面即好。怎麼還能再唱主角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