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歸籍

致仕,辭去官職,相當於現代的退休。

幾年前,就有認識但不多交往的人忽然遇見,貿然問我:”你退休了嗎?”如今算算離退休還有10餘年,但自己感覺進入了倒計時。特別是女兒遠赴外地參加工作,讓我不得不提前思考退休後身歸何處的問題。

我們這一代奔出了農門,卻總覺得自己的根紮在生養自己的村莊,心中總想退休後,能不時回村莊停停。但是,可以想見,母親百年之後,必然割斷我們與村莊的聯繫,女兒又遠在上海,村莊終將離我們越來越遠。

這讓我想到古代的退休制度,並很爲古人的制度設計佩服。

古人致仕以後怎麼樣?國家舉行歡送儀式,敲鑼打鼓,送歸老家。《尚書》說:“大夫七十而致仕,老於鄉里,大夫爲父師,士爲少師。”鄭玄注曰: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意思是不做官了,還鄉教書育人,回報鄉梓。讀書、著作、育人子弟,成爲古代官員致仕後的套路。

這種制度有它的諸多好處。首先是解決城鄉人口素質的差距,避免人才資源從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弊病。反思城市化以來,人才都流向了城市,農村人口素質每況愈下,城鄉差別越要縮小反而越大,其根本原因正是人的因素。如果公職人員包括公務員、醫生、工程技術人員等,退休後迴歸原籍,他們用知識技術反哺、輻射家鄉,那對農村是多大的人才支持。近年來,農村、城市在高考錄取中的差距引起人們關注,城市佔有更多的教育資源,城市人對子女教育的投入是農村人無法達到的,這些都是城市、農村子女高考成績差距拉大的原因;但是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經過幾十年的人才輸出,這些人才進入城市,其後代不斷作爲城市子女繼續父輩的高考輝煌,經過不斷的幾十年不斷地拔取農村優秀人才,農村能有多少人才?

其次是促進鄉村基礎建設。公職人員在外一輩子,總有一些積攢,致仕後迴歸原籍,除了自家建設外,必然有改善周邊環境的需求,這自然推動鄉村的基礎建設。國家也應相應增加投入,爲這部分騰出城市空間來到農村的人們創造舒適的居住環境。

三是有利於官德吏治和社會秩序建設。法治是陌生人社會的選擇,熟人社會的治理靠道德,熟人社會反過來又有利於道德養成。在外爲官的人,最終要回到世居的鄉村,爲了祖上家聲子孫福澤,自然得注意官聲修養;他們與鄉鄰相處,也會保持歉抑,注意道德形象。古代,致仕歸籍制度,與流官制(不得在原籍爲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官邸制(在任職地不殖私產,由國家提供住所)一起,共同推進吏治清廉。另外,官員歸籍後會自覺維護社會秩序,有利於基層穩定。

說到熟人社會的道德約束作用,我一直記得當年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演出,在別的地方都是以單位組團坐在臺下前半部分,熟人之間注意形象,秩序井然。在本地演出時,組織者把前面的票都售發到社會,演出不長時間,有人從坐着變爲半蹲,後面的人便探起身子,再後面的人便站起來,再往後就站在凳子上了,更後面的人看不見便扯着嗓子罵前面的,罵不抵事便把礦泉水瓶子砸過去,最終秩序亂成一片,演出難以進行。

四是有利於新型城市化進程,抑制城市病蔓延。年輕人要進城,城市限容進不去。公職人員退休後退出城市,給年輕人騰出施展拳腳的空間,城市便增加了流動的活力。像現在這樣城市人口只進不出,擁堵不堪,城市的活力不能充分發揮。

最後,榮歸故里,迴歸自然,恬然自得,過着“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日子,對於公職人員本身也有好處。

古代的流官制(異地任職)、官邸制,目前國家已實行多年或已在探索試行,而古代官員致仕歸籍的制度,現在還沒有引起關注。退休公職人員對於助力家鄉建設有積極性,只要政策得當,引導公職人員退休後回家鄉發揮餘熱,要比一些官員退休後利用影響力到各種社會團體中、到各類企業中發揮餘熱引發廉政風險,要好許多。

致仕歸籍,這需要國家進行政策引導和扶持,當然不能強制。在國家政策的主導下,只要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搭建老有所爲的平臺,提倡、鼓勵、引導,最終形成社會風尚,相信利大於弊。總之,致仕歸籍的可行性,應該進行重視和研究。

算算離退休只有10餘年了,仔細把在崗的日子過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