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很大怎么办?庄子逍遥游给我们的3点启示,学会了受益终身

庄子和孔子都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不同的是,孔子主张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而庄子认为,人和天地万物一样,不过是其中极小的一个“尘埃”,所以不必把自己束缚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当中,应当揹负青天,御风而行,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

我一直以为庄子追求的个人自由,不过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直到我参加了上海交大哲学系杜保瑞教授的国学经典私塾班,听到杜老师讲庄子,我才发现,庄子所讲的“自由”,其实是一种摆脱物质依赖的精神自由。

正如学者罗龙冶在《庄子——哲学的天籁》一书中所写的:“庄子察觉了人的根本问题,在于人的不自由。人为什么不自由,因为人有依赖性。人依赖物质而生活,人依赖情感而生活,人依赖知识而生活,人依赖艺术而生活,人依赖上帝而生活。这些依赖,使人人陷入自我拨弄的不自由的境地。如果人要实现自由,便须先去掉依赖之心。”

所以,庄子追求自由,其实是追求一种淡泊名利、真实而洒脱的生命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我们今天的人,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与诱惑时所缺乏的。庄子的“自由”,并不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他对人的欲望有所察觉,所以,他才会把自己放置在一个无限广袤的空间,来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因此,他的文字看似汪洋恣肆,夸张奇特,但实际上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和智慧。

下面我就以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为例,讲讲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放下欲望执着,摆脱自我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一开始就为我们讲了一只大鸟的故事。说在北海,生活着一条巨大的鱼,但是有一天,它突然变成了一只大鸟。鸟的背宽阔得像几个飞机场,翅膀垂下来,像一块巨大的天幕,拍打水面的时候,激起的浪花有三千多里高。这只大鸟,没有选择在原来的地方停留,而是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然后用力飞,终于来到了一个叫天池的地方。

庄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奇特夸张的想象,是因为他希望自己就是这样一只大鸟,可以翱翔在天空,到达更为广阔的世界。

我想到另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

有一次,庄子正在濮水旁边钓鱼,楚王派了两个人来找他,请他出山,并许诺高官厚禄。可是庄子不为所动,甚至反问两个使者:“我听说有一只大乌龟,被楚王每天恭恭敬敬地奉在神龛上。你们说,这只乌龟是宁愿死了之后享受这样隆重的祭礼,还是宁愿自由自在地在泥泞地里爬行呢?”

这就是庄子,宁愿放弃世俗的荣华富贵,也要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这种追求独立自由的背后,是他独立自由的精神人格。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总是不知不觉,活成了金钱、名誉、地位的奴隶。为了所谓的成功,为了人前显赫,为了物质享受,他们谨小慎微,看人脸色,委曲求全,甚至违背良心,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渐渐地,他们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在物质的陷阱中越陷越深,最终不能摆脱,走上罪恶的道路。这样的人生,是多么可悲可叹啊!

因此,我们常常说的“不自由”,其实并不是我们真的不自由,而是我们用贪婪与欲望,像绳索一样捆绑住了自己,使我们失去了飞翔的翅膀。

如果我们减少欲望与执念,不计较得失,不在乎虚名,真实地面对自己,那我们不是也可以像大鹏鸟一样,尽情地翱翔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二、提升境界格局,培养胸襟气度

庄子在《逍遥游》中还讲了一个蜩与学鸠的故事。大鹏鸟飞在九万里高空的时候,蜩与学鸠开始嘲笑它说:“那家伙花那么大力气,飞到那么高的地方,不知道要干什么!你看我们多轻松呀,扇扇翅膀,就能飞到榆树上,不想飞的时候,就落到地上,不是挺好吗?”

蜩与学鸠之所以嘲笑鹏鸟,是因为对它们来说,即使用尽力气,也只能飞到榆树那么高的地方。所以站在榆树上看到的一切,就是它们眼中的整个世界。有限的能力和见识使它们既不知道鹏鸟能飞那么高,是因为有着若“垂天之云”的巨大翅膀,也无法想象鹏鸟在高高的天空所看到的一切就如同“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所以对鹏鸟而言,地上的嘲笑根本听不到。

一个人的能力与视野决定了他的胸襟、气度与格局,我想这就是庄子要在这个故事当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日本著名企业家、京瓷株式会社创始人稻盛和夫在他的《干法》一书中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曾经有个京都名牌高中的毕业生,头脑非常聪明,因家庭原因不得已当了他的助手,但是内心总是很不甘心。对稻盛和夫的科学技术研究也很不感冒。

每次稻盛和夫因为实验数据测定的准确,而高兴得从地上蹦跳起来时,他总是在旁边冷冷地看着,仿佛与他毫不相干。直至有一次,稻盛和夫又表现出这样开心的样子,他终于用鄙夷的眼神看着稻盛和夫说:“值得男子汉兴奋得跳起来的事情,一生中也难有几回。但看你的样子,动不动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甚至要叫我同你一起高兴,我真的觉得你很轻薄。”

果然不久之后,这个助手就不辞而别了,当然也没能最终一起见证稻盛和夫所创造的各种奇迹。稻盛和夫后来说道:“如果当初他能理解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在为自己每一个小小成功而开心,并以此作为继续前进的动力,那他应该加倍努力才对!可是他却选择了离开。如果坚持下来,结果会怎样呢?”结果怎样,当然不言而喻了。

因此,我们永远不要像蜩与学鸠嘲笑大鹏鸟那样去嘲笑那些努力的、认真的、奋进的人,因为嘲笑只会暴露我们的无知和狭隘!只有当我们通过努力学习,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增长了见识之后,我们才会懂得,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比我们更优秀,而他们更优秀,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努力!所以我们永远也不要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也永远不要瞧不起任何不如我们的人。

三、学会转换思维,化无用为有用

《逍遥游》中还记录了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之间一段有趣的对话。

惠施说:“我有一个特别大的葫芦,看起来容积不小,可是拿来装水,啪嗒一下就掉地上了。把它拿来当水瓢吧,又找不到合适的水缸。”庄子不急于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讲起了宋人“不龟手”的故事。原来从前有个宋国人,家里有祖传的防止冬天手生冻疮的秘方,于是世代凭着这个秘方,开了个染布坊。

后来有人花重金买走了这个秘方,献给吴王。在一次吴国和越国的水战中,这个秘方派上了大用场,这个商人也因此得到了几块封地。于是庄子就对惠施说:“你怎么不知道把它绑在腰上,飘在大海上呢?那将是多么愉快而惬意的旅行啊!”

惠子不甘心,又说道:“我有一棵大树,可是长得太难看了,连做木工活的师傅都嫌弃它,所以这棵就跟废了一样,一直到现在还在那待著呢。”

庄子却说:“你以为这棵树没用吗?我正好躺在树下呼呼大睡呢!”

这就是庄子的转换思维,化“无用”为“有用”。在惠施眼里,葫芦虽大,既然不能拿来装水,那就大而无用。樗树高大粗壮,可是连木匠都不看一眼,那就跟废物一样。可是庄子却不这么看,葫芦虽然因为大而不适合装水,却可以用来绑在身上,帮助自己在大海上漂流。樗树虽然没被木匠看上,但是它却幸免于刀斧之灾,所以才能一直活在世上,供人歇息纳凉。

在这段对话中,庄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在别人眼中有用时,也许我们也将失去自己一些最宝贵的东西。相反,当别人认为我们“没用”时,或许这才是我们最能展示自己的时候。

稻盛和夫在刚毕业进入公司时,公司正濒临倒闭,入职还不到一年,同期加入的大学生就纷纷离职了,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就连附近杂货店的老板也善意地劝他:“离开这么破败的企业吧,不然连老婆都会找不到!”朋友们也同情地说道:“稻盛君真可怜!成绩这么好,却只能待在这样没出息的地方!”几乎在所有人眼里,他如果继续选择留下,人生就注定了失败!

可是稻盛和夫却并不觉得自己留下来一无用处,相反,因为懂专业技术的人都走了,公司只能把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的任务交到了他身上。而他也在一种毫无干扰的环境里,得以尽情发挥,忘我工作。经过他的努力,在还是25岁的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取得了多项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

而随之以后,他的人生开始了良性循环,不断有新的研究任务落到他的头上,最终他因为开发出了“U字型绝缘体”而接到了松下电子工业的订单,终于彻底挽救了原来摇摇欲坠的企业,而他也最终将公司发展成日本最知名的企业。

试想一下,假设当初稻盛和夫因为在别人眼中“继续留下不会有前途”而离开公司,他会有后来独自承担新材料研究的机会,并且通过努力从而取得后来的成功吗?

这其实就是庄子的智慧:“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用”,也没有绝对的“无用”,关键是看你怎么用。只要找到适合的舞台,你就有真正的“大用”。所以,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就要像庄子一样,学会调整心态,转换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发掘自己的潜能,把不利的因素转换为有利的因素,或许我们还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为社会服务的角度来讲,庄子的人格也许不如儒家的孔孟丰满,但是庄子追求的真实、独立、自由,难道不也是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吗?而且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怎样解压,怎样释放,庄子超洞察一切,又超脱一切的智慧不也是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吗?

作者:张莉,杜保瑞教授私塾硕博班第6学期学员。

如果您觉得不错,请关注并转发。如果您对文中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请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