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一年級)

《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一年級)

                        李惠蘭

一、基本情況

      一年級整體看學生還是很活潑。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剛入學,在情感態度、行爲習慣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過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二、教材分析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爲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爲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其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其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嚴展,其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

      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構建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三、教學重點、難點(1—4爲重點,5—8難點)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構成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感謝。

      3、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冬天的美。

      4、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

      5、初步瞭解一些健康常識,學會自我保健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6、通過觀察感受寒冷的冬天,體會他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的利與弊。

      7、學文明理,培養學生正確做人的意識及能力。

      8、培養學生關心、愛護同學的品質,形成正確的行爲習慣。

四、教學設想

      1、充分利用電教手段,以直觀的形象激發學生情感。

      2、按照激情--明理--導行--反饋的思路教學。

      3、適當補充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強化觀點形成。

      4、採取跟蹤調查,聯繫家長等措施,促進學生良好意識、習慣的。形成。

五、課時及教學進度安排

      按每週兩課時安排上課進度,共計用30課時上完。

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

        1、我上學了:第一週

        2、認識新朋友:第二週

        3、走,看校園去:第三週

        4、參加升旗儀式:第四周

第二單元:學校的一天

        5、早早起,上學去:第六週

        6、課堂上:第七週

        7、課間十分鐘:第八週

        8、放學啦:第九周

第三單元:我愛我家

      9、說說我的家:第十週

      10、愛心伴我長大:第十一週

      11、把我的愛傳給大家:第十二週

第四單元:銀色的冬天

        12、北風吹,冬天到:第十三週

        13、冰雪世界樂趣多:第十五週

        14、慶元旦,迎春節:第十六週

        15、整理與考查(機動):第十七十八週

(要求 :  題目二號黑體,正文  四號宋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