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力》1:职场学习,你需要为自己负责

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你处在职场什么阶段?会担心因为行业和新技术的变化,自己被淘汰吗?在一个公司工作很多年,会觉得没有足够的上升空间吗?

最近在和一些朋友聊天,大家多少有这个困扰,我自己也有。这个问题不是新鲜的问题,肯定有人研究过应对方法,上周我阅读的《延展力:未来职场的创造性重构与自我迭代》,就是这个主题的一个代表,本文分享我从中的一些收获。

这本书的作者是凯瑞.维尔叶和芭芭拉.米斯蒂克,这本书核心回答的问题是:

我们如何在职业生涯中与时俱进?

你可能会说,我在现在这家公司挺好的,自己能力也不错,很稳定,这个话题和我无关。

而事实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生活的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对各个行业都会产生影响,只是程度和早晚的问题;此外, 现在公司的寿命和良好发展阶段也比以前短了很多,书中提到,在50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在500强名单上稳坐75年,而现在是15年。

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很可能不会在一家公司一直发展,而新的岗位也会对我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

我们如何在职业生涯中与时俱进?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Stretch(延展)。

顾名思义,其实就是要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和能力边界,让自己能跟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具体怎么做呢?

书中提到了三个延展主题(要务):对自己负责、积累别选机会以及要有梦想,本文重点和你分享第一个。

对自己负责,又可以拆为两种实践:边做边学开放心态

1 边做边学

1.1 工作中学习

书中引用了阿尔文.托夫勒的一句名言,我很认可:

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不会阅读和书写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新知识,忘掉旧知识和重新学习的人。

所以,在应对职业发展变化的时候,对自己负责的第一条,就是要主动学习,从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一提到学习,我们很容易想到是看书或者参加课程,这样固然很好,但我们常常可能容易忽略一个场景,就是在工作中边做边学。

创意领导力中心曾做过一个研究,提出了经典的70-20-10模型,这个模型告诉我们,我们70%的学习都是发生在工作中,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在和同事的非正式沟通中学习。

以前听过一个说法“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体现在工作的8小时,而是体现在工作之外的8小时”,这个说法可能要修正一下, 一方面是我们工作止8小时,更重要的是工作的8小时,常常是我们精力最旺盛的时间,而且也是面对真实挑战的时候,如果这8个小时都没有利用好,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1.2 五种策略

虽然都是工作8小时(现在大多不止),但每个人的利用程度是不同的,那如何让我们在这8小时更加高效工作并从中学习呢?书中提到5种策略,分别是:

①成长式思维:把能力看成是可以不断成长的,而不是出生时就固定的;

②留心观察:主动调动自己的大脑资源,专注于当前所做的每一件事,让我们时刻保持进步;

③培养好奇心:不是被动接受已有的答案,而是不断问出正确的问题,并且不只是依赖搜索引擎;

④留出反思的时间:用反思整合你的经验,让学到的东西更加持久;

⑤敢于反向学习:生活在不停地变化,想要不被生活淘汰,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反向学习和重新学习。

这里分享一个我在"留心观察"上的一个体会,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在公司参加大大小小会议,我以前参加会议,会带着笔记本电脑,总觉得这样边开会,边处理文件,效率会比较高,但通常两头没有兼顾到。

最近,我有意地只带笔和纸,然后认真听不同的人在会上的发言和提问,我发现自己听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注意的细节,比如我能听出有些人是在表达情绪,而有些人是在提建设性的意见,而也能发现一个看似和我无关的议题,背后可能对我的影响。

关于反向学习,书中的问题清单是个很好的自检参考:

1.3 如何评估水平?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就是在某个领域不断学习,如何知道自己达到了什么水平呢?

我一直很关心这个问题,因为知道了自己所在的位置,就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所以书中强化了我对“专业评级”的认识。

我们知道在体育领域,可以用金牌、银牌和铜牌来衡量专业能力;在钢琴技能领域,可以用不同的级数来衡量;在音响评价领域,会用金耳朵、银耳朵和铜耳朵来界定对音响的主观评价能力。

书中给出了一般行业的专业等级的定义,你也可以作为参考,梳理你自己专业领域的等级水平。

2 开放心态

除了边学边做外,书中提到的“为自己负责”的第二个重要实践是:开放心态。

我认为用系统的思路看待我们个人发展是个很好的思路,因为人天然符合系统的特性,对系统而言,有个重要的“熵增定律”,这个定律通俗地讲,就是:

一个封闭的系统,熵总是增大或不变。而熵变大意味着混乱和无序,对应到生命体就是衰败。

所以,作为一个希望不断发展的个体,要保持不断进步(熵减),首先就需要保持系统开放,从而让系统能和外界发生交换。《延展力》中给出了7条建议:

①把自己看作一次精益创业:最简化可行性产品,不断获取反馈,修正和调整。

②学习无人侦察机的能力:在面临重大职业决策时,细节和全局都要考虑。

③有创造性地折腾:找出各种方法,突破循规蹈矩。

④验证你的假设:你的工作做得越好,你就越容易忽视自己过时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你可以倾听新手的声音,假设不同意见者都有可取之处,以及学会风险对冲策略。

⑤主动寻求反馈:你得到的反馈远远小于你的需求,这一点不用怀疑,你需要主动走出去寻求他人的反馈,但注意要给反馈者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

⑥留心寻找,到处都有机会。

⑦最先的选择未必最好:第一个出现的机会往往不是最好的机会,所以在你进行职业调整时,请后退一步仔细思考。

这七条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②和⑤。

什么是无人侦察机的能力?镜头拉近和镜头拉远,通俗讲,就是要能切换视野,既看到大局,也能关注到细节。

书中提到雪莉的故事,她因表现出色,公司给她提供了一个到总部工作的机会。

首先,她拉近镜头问自己:

我的职级会提升吗?

我的收入会提高吗?

搬家对家庭的影响有多大?

我会喜欢我的新老板和新同事吗?

我现在做到一半的项目会不会半途而废?

在公司总部我能适应吗?

如果我不接受这个邀请的话,别人会不会怀疑我对公司的忠诚度?

然后,她拉远镜头看:

这个职位会成为未来更大机遇的垫脚石吗?

在这个职位上锻炼的能力能帮我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吗?它们会起到什么作用?

我有机会建立更强大的人脉,对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产生帮助吗?

搬家会不会给我的家人带来更多经历、机遇和羁绊,让我们一家终生受益呢?

公司的前景怎么样?总部的职业对我的未来发展有益吗?

行业前景和全球商业局势会怎样发展?如果我接受这个职位,我未来的职场竞争力会增强吗?

社会和政策的发展有没有可能影响到我和这个职业的未来?

通过这样的一个拉近镜头和拉远镜头,雪莉没有选择去总部。这种判断没有对错,但是能让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分析自己的处境,甚至有时还能拓展新选项,比如发现原来行业受到政策的影响很大,最好选择说不定是换行业。

第⑤条:主动寻求反馈,让我也很受启发。

反馈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修正或强化系统,比如我们运动,身体会反馈锻炼的效果,从而强化我们运动的习惯。但是,在工作中,我们这个系统常常收到的反馈是不足的,你可以想一下,你的上级多久给过你指导,或者对你的工作给予意见或建议,你的同事或下属多久收到你的反馈?

所以,如果希望不断优化你自身这个系统,就要主动寻求反馈,具体讲,可以主动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从而获得上级建议,可以主动询问同事或下属,让他们给你提改善建议。

不过这里需要有勇气和耐心,因为一般改善建议通常会冲击到你的自尊和自信,毕竟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表扬,而不喜欢听建议的,所以,主动寻求反馈时,更加需要有开放的心态。

总结

职业的要求在不断变化,我们如何与其俱进?《延展力》提出了“延展”的概念,而延展的第一要务就是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学习的最佳场景是工作中边做边学,学习的最佳心态是开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