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力》2:如果離開這家公司或行業,你還能去哪?

原創 精進學思行 精進學思行 今天

最近面試了幾個同行,都是從行業中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來的,通過面試,能明顯感到,有些人離開這家公司,再找到類似的工作,真的挺難,而有些人則是比較容易找到下一家。

你可以自問一下,如果離開當前這家公司,你還能找到更加合適的嗎?或者說,如果你這個行業沒落了,你還能做什麼?

這種問題,最好是在實際情況發生前去思考,而我在閱讀《延展力》這本書的時候,發現部分答案,分享給你,它給出的核心建議是:積累備選機會。

如何積累備選機會呢? 書中介紹了兩個方面:拓展多樣性人脈積累豐富經驗

1 拓展多樣性人脈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一個現象,越是好的機會,公司中重要的崗位,大部分都是熟人介紹或朋友推薦的,所以,積累備選機會,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拓展自己的人脈,就像一首歌詞中唱的“朋友多了路好走”。

關於“人脈”,我很早就接觸到這個詞,但多少有點牴觸情緒,不是因爲我不知道它的重要性,而是我自己不擅長。後來發現,其實是自己沒有主動去學習和管理自己的人脈,而書中提到的幾點,對於我這個還在路上的人很有啓發。

1.1人際關係VS人脈

作者首先區分了我們常見的兩個詞:人際關係和人脈。什麼是人際關係?它泛指和我們有關係的人,比如親人、朋友、同事關係。而人脈則不同,它指的是:你會使用的,用來實現個人或工作目標的關係,這麼聽上去貌似挺功利的,但如果我們是抱着互惠的視角看,其實可以實現雙贏。

1.2 爲什麼要多樣性

是不是你有一個包含150人(鄧巴數)的人脈網絡,就算人脈很好?不一定,這也取決於人脈的類型,如果這些人都是你的同行,那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爲太單一。

好的人脈關係,應該具有一定的多樣性,也就要有不同的行業、年齡段和興趣愛好。因爲這種多樣性,能讓你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其它行業在做什麼?年輕人在想什麼?這些都可以拓展你潛在的機會,沒準能發現轉行的機會。而我自己加入"得到高研院",就在這個方面幫助了我,因爲它快速地幫我拓展了“T型”人脈中的“一”。

1.3 T型人脈交往方式

你可能很好奇,“T型”人脈是什麼?這是我結合書中提到的“兩種搭建人脈的方式”,以及“T型人才”整合而來的。你肯定比較熟悉後者,那前者指的是什麼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兩種搭建人脈的方式,並戲稱爲“蓋房法”和“搭橋法”,前者指的是一個一個建立關係,聚焦深度關係,後者指的是一次建立多個關係,更偏向於廣度。

我自己更傾向於第一種方式,而我在得到高研院認識一個90後,簡稱小D,她就是很擅長的就是“搭橋法”,她能嫺熟地在不同的組和班級之間牽線搭橋,組織活動和鏈接資源,而在此期間,她也得到好幾個offer的機會。

正如人才最好的是“T型”的一樣,無論你擅長那種,我們最好要兼顧兩種不同的策略,最好是既有一定的廣度,又有一定的深度。

1.4 關鍵5人

持久的關係是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維繫的,而我們的精力總是有限的,所以要有一定的聚焦,我們也聽過一句話——“你的水平和財富,是和你關係最近的5個人的平均值”,所以,我們要主動而慎重選擇我們的關鍵5人,並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維繫和他們的關係。

2 積累豐富經驗

拓展了多樣性的人脈,只是給我們提供了備選機會的可能性,而是否能成爲真的機會,還取決於機會來了,自己能否接住,也就是我們自身的能力,在《延展力》1:職場學習,你需要爲自己負責,我分享了在工作中學習提升能力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作者建議,我們最好能積累更加豐富的經驗,書中給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對我啓發最大的有4點:轉變心態、積極反饋、側向突破和挑戰極限。

2.1 轉變心態

你在完成公司任務的時候,通常抱有什麼心態?書中提到三種:完成任務的心態,成就心態和學習成長心態。

完成任務心態:完成就好,不太關心交付的質量,或者說差不多就行;

成就心態:不僅要完成,而且關注完成任務的質量,並希望從中獲得成就感;

學習成長心態不僅考慮當下這個任務完成的質量,還會在出色完成後,還會專門反思一下自己的成功的經驗,看是否能遷移到未來其它類似的工作,即使事情沒做成,也會反思,爲什麼沒有做成,如何改進。

而轉變心態,就是要儘可能抱有學習成長的心態,這樣你在做當下的事情時,就不只是獲得當下的成果,而是能在事情上訓練自己可以遷移的能力。

2.2 積極反饋

我以前分享過,經驗=經歷+體驗/驗證,也就是說,我們經歷了一個事情,如果沒有經過驗證,也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就很難從中獲取經驗,而驗證的重要一環就是反饋,比如一個產品得到市場很好的反饋,用戶願意花錢買,就說明公司做對了;你做的一個事情,得到大家的肯定,說明你在做這個事情時用的方法是有效的。

而現實中,反饋不常有,且往往不及時,這就需要我們積極主動一些,這裏的積極體現在兩個方面:積極給予他人反饋,主動獲取反饋。

積極給予他人反饋,能夠讓他把好的行爲固化下來,比如我女兒有一次早上主動練鋼琴,我們會第一時間給予積極鼓勵(這也是一種反饋),她就慢慢養成自覺彈鋼琴的習慣,而我有空的時候,也會在旁邊看,如果彈錯了,我會第一時間指出來,這樣她就能及時糾正錯誤。

工作中,我也強化了對別人的反饋,哪怕是同事做的一個和我關係不大的彙報,我會給予正面而具體的反饋,這樣不僅給他了鼓勵,也讓我從他身上學到好的做法。

當然,這裏的積極,不僅是指發現好的方面,如果碰到對方做的不好的地方,而且你有責任指出的時候,也要敢於提出,雖然可能會帶來一些情緒波動,但只要你的出發點是希望別人變好,他會理解,比如最近,我就尖銳的地指出了一個同事做的不對的地方,開始他還有些牴觸,但是慢慢就感受到,其實我是在幫他。

除了給予別人及時反饋外,我們自己也要積極尋求反饋,從而幫助我們改進,我想到昨天晚上剛聽到的一個新鮮案例。香港大學的副教授汪志謙老師,他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將學生的滿意度從80分提到了100分,並穩定在100分,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他會在課程結束時,主動收集同學的反饋,並迭代到自己的下一次的教案和課程中。

2.3 側向突破

顧名思義,“側向突破”就是在自己的領域或者行業之外突破一下,這裏面有兩種不同的類型:組織內和組織外。

所謂的組織內,就是在原有的業務內,是否可以從事一些新的業務,哪怕只是稍微誇一下部門,以我自己爲例,我雖然是做技術的工程師,但我有意識地去了解市場和品牌同事做的事情,並以我的專業作爲切入點,和他們一起來搞一些事情,比如此前做聲音設計時,會聯合品牌同事,一起做workshop,去定義我們公司的聲音風格,而最近,我也在籌劃着和市場部的同事一起,組織一個活動,來幫忙推廣我們的產品和品牌。

組織外的突破,比較容易理解,比如做兼職,下班跑個滴滴。我在得到高醫院認識一個牙醫,在主業之外,她還運營着自己的公衆號,還組織了一個跑步運動的社團,這種也算是一種主業外的突破,而這種看似副業給自己的主業也帶來不錯的增長,這一點很有啓發。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我們也能認識到不同的人,拓展自己的經驗的。

2.4 挑戰極限

最後一條是挑戰極限,比如你以前管理一個部門,現在能不能管理兩個部門?以前每2周讀一本書,能不能挑戰一週一本?以前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半年,能不能3個月?這些都是對自己極限的挑戰,他也能豐富我們的經驗。

但這裏需要避免兩個極端,一個極端就是挑戰過大,比如同時換行業,又換專業,而且做一個很艱鉅的任務,這樣只會打擊自己的自信心;另一個極端,就是完全不挑戰,一個典型的思路就是“我完成了一個調整,承擔了額外的工作,如果我搞定了,他們就會給我新的任務,所以,最好不要表現太突出,這樣就比較輕鬆”,這種思路看似安逸,但長久來看,會讓我們失去競爭力,只能在一條大船上混日子。

總結

如何適應外在的不確定性,除了爲自己負起責任,還需要有意識積累備選機會,方法有兩個:拓展多樣性人脈和積累豐富的經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