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力》2:如果离开这家公司或行业,你还能去哪?

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最近面试了几个同行,都是从行业中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来的,通过面试,能明显感到,有些人离开这家公司,再找到类似的工作,真的挺难,而有些人则是比较容易找到下一家。

你可以自问一下,如果离开当前这家公司,你还能找到更加合适的吗?或者说,如果你这个行业没落了,你还能做什么?

这种问题,最好是在实际情况发生前去思考,而我在阅读《延展力》这本书的时候,发现部分答案,分享给你,它给出的核心建议是:积累备选机会。

如何积累备选机会呢? 书中介绍了两个方面:拓展多样性人脉积累丰富经验

1 拓展多样性人脉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一个现象,越是好的机会,公司中重要的岗位,大部分都是熟人介绍或朋友推荐的,所以,积累备选机会,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拓展自己的人脉,就像一首歌词中唱的“朋友多了路好走”。

关于“人脉”,我很早就接触到这个词,但多少有点抵触情绪,不是因为我不知道它的重要性,而是我自己不擅长。后来发现,其实是自己没有主动去学习和管理自己的人脉,而书中提到的几点,对于我这个还在路上的人很有启发。

1.1人际关系VS人脉

作者首先区分了我们常见的两个词:人际关系和人脉。什么是人际关系?它泛指和我们有关系的人,比如亲人、朋友、同事关系。而人脉则不同,它指的是:你会使用的,用来实现个人或工作目标的关系,这么听上去貌似挺功利的,但如果我们是抱着互惠的视角看,其实可以实现双赢。

1.2 为什么要多样性

是不是你有一个包含150人(邓巴数)的人脉网络,就算人脉很好?不一定,这也取决于人脉的类型,如果这些人都是你的同行,那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太单一。

好的人脉关系,应该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也就要有不同的行业、年龄段和兴趣爱好。因为这种多样性,能让你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其它行业在做什么?年轻人在想什么?这些都可以拓展你潜在的机会,没准能发现转行的机会。而我自己加入"得到高研院",就在这个方面帮助了我,因为它快速地帮我拓展了“T型”人脉中的“一”。

1.3 T型人脉交往方式

你可能很好奇,“T型”人脉是什么?这是我结合书中提到的“两种搭建人脉的方式”,以及“T型人才”整合而来的。你肯定比较熟悉后者,那前者指的是什么呢?

作者在书中提到两种搭建人脉的方式,并戏称为“盖房法”和“搭桥法”,前者指的是一个一个建立关系,聚焦深度关系,后者指的是一次建立多个关系,更偏向于广度。

我自己更倾向于第一种方式,而我在得到高研院认识一个90后,简称小D,她就是很擅长的就是“搭桥法”,她能娴熟地在不同的组和班级之间牵线搭桥,组织活动和链接资源,而在此期间,她也得到好几个offer的机会。

正如人才最好的是“T型”的一样,无论你擅长那种,我们最好要兼顾两种不同的策略,最好是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

1.4 关键5人

持久的关系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维系的,而我们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要有一定的聚焦,我们也听过一句话——“你的水平和财富,是和你关系最近的5个人的平均值”,所以,我们要主动而慎重选择我们的关键5人,并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维系和他们的关系。

2 积累丰富经验

拓展了多样性的人脉,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备选机会的可能性,而是否能成为真的机会,还取决于机会来了,自己能否接住,也就是我们自身的能力,在《延展力》1:职场学习,你需要为自己负责,我分享了在工作中学习提升能力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作者建议,我们最好能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书中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对我启发最大的有4点:转变心态、积极反馈、侧向突破和挑战极限。

2.1 转变心态

你在完成公司任务的时候,通常抱有什么心态?书中提到三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成就心态和学习成长心态。

完成任务心态:完成就好,不太关心交付的质量,或者说差不多就行;

成就心态:不仅要完成,而且关注完成任务的质量,并希望从中获得成就感;

学习成长心态不仅考虑当下这个任务完成的质量,还会在出色完成后,还会专门反思一下自己的成功的经验,看是否能迁移到未来其它类似的工作,即使事情没做成,也会反思,为什么没有做成,如何改进。

而转变心态,就是要尽可能抱有学习成长的心态,这样你在做当下的事情时,就不只是获得当下的成果,而是能在事情上训练自己可以迁移的能力。

2.2 积极反馈

我以前分享过,经验=经历+体验/验证,也就是说,我们经历了一个事情,如果没有经过验证,也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就很难从中获取经验,而验证的重要一环就是反馈,比如一个产品得到市场很好的反馈,用户愿意花钱买,就说明公司做对了;你做的一个事情,得到大家的肯定,说明你在做这个事情时用的方法是有效的。

而现实中,反馈不常有,且往往不及时,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一些,这里的积极体现在两个方面:积极给予他人反馈,主动获取反馈。

积极给予他人反馈,能够让他把好的行为固化下来,比如我女儿有一次早上主动练钢琴,我们会第一时间给予积极鼓励(这也是一种反馈),她就慢慢养成自觉弹钢琴的习惯,而我有空的时候,也会在旁边看,如果弹错了,我会第一时间指出来,这样她就能及时纠正错误。

工作中,我也强化了对别人的反馈,哪怕是同事做的一个和我关系不大的汇报,我会给予正面而具体的反馈,这样不仅给他了鼓励,也让我从他身上学到好的做法。

当然,这里的积极,不仅是指发现好的方面,如果碰到对方做的不好的地方,而且你有责任指出的时候,也要敢于提出,虽然可能会带来一些情绪波动,但只要你的出发点是希望别人变好,他会理解,比如最近,我就尖锐的地指出了一个同事做的不对的地方,开始他还有些抵触,但是慢慢就感受到,其实我是在帮他。

除了给予别人及时反馈外,我们自己也要积极寻求反馈,从而帮助我们改进,我想到昨天晚上刚听到的一个新鲜案例。香港大学的副教授汪志谦老师,他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将学生的满意度从80分提到了100分,并稳定在100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他会在课程结束时,主动收集同学的反馈,并迭代到自己的下一次的教案和课程中。

2.3 侧向突破

顾名思义,“侧向突破”就是在自己的领域或者行业之外突破一下,这里面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组织内和组织外。

所谓的组织内,就是在原有的业务内,是否可以从事一些新的业务,哪怕只是稍微夸一下部门,以我自己为例,我虽然是做技术的工程师,但我有意识地去了解市场和品牌同事做的事情,并以我的专业作为切入点,和他们一起来搞一些事情,比如此前做声音设计时,会联合品牌同事,一起做workshop,去定义我们公司的声音风格,而最近,我也在筹划着和市场部的同事一起,组织一个活动,来帮忙推广我们的产品和品牌。

组织外的突破,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做兼职,下班跑个滴滴。我在得到高医院认识一个牙医,在主业之外,她还运营着自己的公众号,还组织了一个跑步运动的社团,这种也算是一种主业外的突破,而这种看似副业给自己的主业也带来不错的增长,这一点很有启发。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也能认识到不同的人,拓展自己的经验的。

2.4 挑战极限

最后一条是挑战极限,比如你以前管理一个部门,现在能不能管理两个部门?以前每2周读一本书,能不能挑战一周一本?以前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半年,能不能3个月?这些都是对自己极限的挑战,他也能丰富我们的经验。

但这里需要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挑战过大,比如同时换行业,又换专业,而且做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这样只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不挑战,一个典型的思路就是“我完成了一个调整,承担了额外的工作,如果我搞定了,他们就会给我新的任务,所以,最好不要表现太突出,这样就比较轻松”,这种思路看似安逸,但长久来看,会让我们失去竞争力,只能在一条大船上混日子。

总结

如何适应外在的不确定性,除了为自己负起责任,还需要有意识积累备选机会,方法有两个:拓展多样性人脉和积累丰富的经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