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中的秋

宋詞中,吟秋之作,翻不遍,看不盡。宋詩中的秋,也爲數不少,可與之媲美。



1

“絡緯聲聲織夜愁,酸風吹雨水邊樓。堤楊脆盡黃金線,城裏人家未覺秋。”

這是周密的“西塍秋日即事”。

周密,在宋代文人中,是個小字輩。可成就,應該挺靠前的。

這首“即事”,以首句的“夜愁”爲統領,二三句,加以描繪,渲染,爲實寫。

最後,集中筆墨,點出“秋”。用“城裏人家”反襯,是直白,極自然,還帶幾分調侃。明明身在“秋”中,卻“未覺”。淡淡兩個字,引發不盡聯想,韻味十足。



2

“桂香吹過中秋了,菊傍重陽未肯開。幾日銅瓶無可浸,賺他飢蝶入窗來。”

作者許棐,名不見經傳。他這首“秋窗記無數峯巒事”,倒是別有一番景緻。

他的着眼點,很新穎別緻。迴避了正當季的“秋”,而是寫“秋了”之後,對“桂”與“菊”的追憶,以及由此而來的眷戀和遺憾。

在展開思緒時,他選取了兩個具體的物象,即“銅瓶”和“飢蝶”。於是,抽象的思緒,就有了轉換爲實在形象的憑藉和依靠。

先是爲“無可浸”失意,然後生出“入窗”的渴望。原本沒有任何聯繫的念想,卻爲彌補“秋了”,緊緊的融合在一起了。

那個“賺”,用得恰當,也有情趣,因“秋”產生的心思,變成可目睹可觸摸的了。







3

“庭草銜秋日短長,悲蛩傳響答寒螃。豆花似解通鄰好,引蔓殷勤遠過牆。”

這首“秋日”,作者高翥,也沒查到他的生平事蹟。

十分有趣,出現在詩中的,是兩種植物,“草”,“花”,以及兩種動物,“蛩”,“螃”。

“銜秋”的“銜”,是可見的動作,與無形的“秋”結爲一體,“秋”就成爲實在的了。“傳響”和“似解”,以及“殷勤”,用的擬人辭格,極有神韻。

“通鄰好”,是點睛之筆,富有世俗色彩,作者弘揚人間重親情的旨意,被凸顯得格外醒目。


4

“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黃鶯也愛秋涼好,飛過青山影裏啼。”

作者姜夔,乃宋代詞壇的大家,聲名顯赫。

本篇“新涼”,猶如一幅水墨丹青小品。看似輕描淡寫,卻色彩清麗,有極強的畫面感。

前兩句,描繪的風景,是靜止的,並不呆板。筆法簡練,又不失細膩。

第三句,藉助“黃鶯”的感受,以“涼”爲特徵,抒寫出“秋”的特色。然後,畫面活躍起來,用“青山”和“影”當作背景,強勢推出“飛”和“啼”,兩個動作,既有區別,又相互關聯,造成巨大的視覺衝擊,不能忘懷。



5

“萬頃滄江萬頃秋,鏡天飛雪一雙鷗。摩挲數尺沙邊柳,待汝成陰系釣舟。”

作者董穎的“江上”,以兩個“萬頃”開篇,氣勢宏大。“秋”本無形,與實在的面積一搭配,立刻可見可觀了。

“鷗”的出現,由“鏡天飛雪”烘托,有美感,也有力度。

盡情描畫之後,筆法一轉,改成細膩了。“摩挲”,多麼體貼溫馨,“待汝”,又何等關切。而寄予這般期待,爲的是“系釣舟”。心意與詩意,渾然而出,成爲絕妙的結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