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寺茶业的勃兴与寺院科配任务的繁重及金朝的禁茶令不无关系

茶与禅的有渊源,茶的来历有个美丽传说,与禅宗鼻祖菩提达摩有关。晚唐五代两宋以来,禅寺有自己的茶场,禅者摘茶吃茶的公案遍见于灯史。赵州“吃茶去”公案,遍传天下丛林。至两宋时,禅林无寺不种茶。大慧宗杲手书“茶禅一味”四字,远传东瀛,于是开日本禅道。为何禅寺茶业至两宋时忽尔勃兴呢?笔者无意发现有二三点背后原因,略说如下,以饷来哲。


世俗待客以酒,寺院戒酒,只好以茶待客了。晚唐禅法大震南北,著名的有“北赵州,南雪峰”,此二老往往酬来学曰“吃茶去”或“且去吃茶”。风穴禅师见来学,常曰:“俊哉!且坐吃茶”。杨岐禅师,也常以“且坐吃茶”而酬机。禅寺每值春、秋二季请执时,亦要请各寮首领执事吃茶。每逢结夏、解夏、佛诞、除夕、元旦、端午等重大节日,禅寺也要举行普茶法会。即便清苦寺院奉不起茶待客的,也要以蒿汤代叙茶礼。禅者嗜茶,禅林以茶待客,的确符合佛制,彻底拒酒于三门外矣。


据《金史》“禁茶”条载:


泰和五年(1205),尚书省奏:茶,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比岁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并茶肆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是以有用之物而易无用之物也。若不禁,恐耗财弥甚。遂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食茶,仍不得卖及馈献。不应食者,以斤两定罪赏。

意思是说,茶乃饮食之余的消遣品,而不是必食之物。不吃饭会饿死,不吃茶不碍事。金朝辖区不产茶,必从大宋国进口。金朝农民竞相啜茶之风炽盛,每以丝绢与茶交易,耗费颇巨。为了不耗金朝贵重丝绢品,政府就下令禁止农民啜茶。七品以上的大员家庭方许食茶,仍不许茶叶上市交易,更不许以茶馈献亲朋好友。七品以下官员及农民皆无啜茶资格,无故而啜茶者,按所啜茶叶斤两多少而定罪,检举告发者有赏。


对金朝来说,茶的确是奢侈品。初下禁茶令较为宽泛,后来又一次下令禁茶。如:


元光二年(1223),省臣奏:金币、钱谷,世不可一日缺者也。茶本出于宋地,非饮食之急,而自昔商贾以金帛易之,是徒耗也。泰和间,常禁止之。后以宋人求和,乃罢。兵兴以来,复举行之,然犯者不少衰,而边民又窥利,越境私易,恐因泄军情,或盗贼入境。今河南、陕西凡五十余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袋值银二两,是一岁之中妄费民财三十余万也,奈何以有用之货而资敌国乎?乃制亲王、公主现任五品以上官,素蓄者存之,禁不得卖馈,余人并禁之。犯者徒五年,告者赏宝钱一万贯。


对金朝来说,茶似乎是毒品,与鸦片似的。一旦沾染上嗜茶之瘾,亦很难戒除,不得不用丝绢品换茶吃。金朝不产茶,茶产于大宋偏南一隅,水软土温之地才产茶,金朝气候严寒无法植茶。茶在金朝是进口奢侈品,价格昂贵,全用金帛易茶的确不合算。虽说金朝政府下令禁止茶叶上市交易,但以贩茶利重故,边民总会窥利越境私易。金朝政府为抑制金帛大量易茶外流故,于是又一次下令禁茶。这次禁得极严,惟亲王、公主,及现任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家中贮蓄茶叶,然亦不许卖馈。五品以下及农民,一律禁止啜茶。无故而犯禁茶令者“徒五年”,检举告发者赏宝钱一万贯。金朝政府采取赏罚制而禁茶,以抑制金帛的大量外流。


南宋偏安一隅在江南,水软土温,最适宜种茶。茶又有出口金朝的途径,贸易茶叶有暴利可图,大宋为了能以茶贸易得金朝更多的金帛故,于是大力种茶产茶。南宋时形成的禅宗“五山十刹”,其周坡地梯田最适宜种茶,所以禅寺茶业在南宋得以勃兴。


唐宋时,寺院已开始负担税赋了。据《旧唐书∙李吉甫传》记载:“京城诸僧有请以庄、硙免税者。吉甫秦曰:‘钱米所征,素有定额。”这说明在811年之前,对京城寺院的田地及碾硙已征税,寺院亦须负担钱、米二税的征收。又云:“节浮费,欲例卷为官民户、僧寺代输全年夏税及累载畸零。”这说明宋代寺院必纳夏税。景德四年(1007),永安寺“夏秋二税正输现仓”,两宋与唐一样,寺院必须向国家缴纳二税。晚唐至两宋时,僧侣由免税赋到缴纳杂税再到实施两税法以后丧失免纳正税的特权。两宋的寺院除必缴之两税外,还须负担和籴、和买,“僧寺之废兴……然吾观江、湖、浙之和籴、运籴”。寺院沉重的税赋,导致“僧逃屋败者过半”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宋代寺院还须负担盐、酒、醋、香以及茶叶等科配任务。政府亦以各种名目令寺院出田输钱的苛捐杂税,如史籍记载的“义田”“版帐钱”。宋代对寺院税种的增多、摊派的加剧,虽增加了政府税收,然亦使寺院僧侣生活处于困窘状态。那么,宋代禅寺茶业的勃兴,与寺院须负担的茶等科配任务有关。茶乃科配任务之一,所以宋代禅寺皆种茶,禅寺茶业忽尔勃兴。


笔者认为,宋代禅寺茶业的勃兴,与如上三点不无关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