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微信-網課、拖延與自信、童年

1】拖延


早上姐姐發給我一篇講述拖延的文章。這篇文章講了why但是沒有講how。

所以針對“how”做一些個人意見發表。



自尊心和自信心很重要。我們都知道。但是這東西很像萬能套話:任何事情都可以往自尊自信上歸咎,但如何建立自尊自信卻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大家只會說多鼓勵啊,多接受表揚啊什麼的。但是事實證明,很多人即便被一堆人表揚,被所有人仰慕,他的自尊和自信依然很低。甚至有極端案例,一個從小就是市三好學生,省三好學生,省狀元,考入哈佛,最後卻自殺的“優秀的孩子”,她從小被無數人誇獎,遺書上確說覺得自己是個垃圾。

不說極端案例,就說我們自己,如果現在讓你進一個羣,然後讓好多人誇獎你,你就會感到自信爆棚嗎?你是不是會擔心,這是不是個詐騙羣?他們在玩什麼整人遊戲?誰要整蠱我?

所以,僅僅是受到鼓舞和誇讚並不能累積一個人的自信和自尊。

那麼,自信和自尊究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我認爲自信和自尊,應該來自一個人對自己“能做一件事的確認”+“做好做對一件事”的累加。過去人們常常誤以爲只有大事才能積累自信。忽略身邊的小事。但往往自信的建立就是在各種小事上的。

比如“好好洗臉”“好好喫飯”“好好睡覺”“好好走路”“好好刷牙”“好好寫字”……

這些“好好做好一件事”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的確是它們的無限次重複和認真做的過程積累了我們的自我確認,自我肯定和自我基石。

這也是我們從嬰兒走向幼年,走向學年期的時候,積累自信的方法。

我們鼓勵小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喫飯,自己走路不要抱,不是爲了他以後能夠離開家,能夠做大事。而是爲了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積累自信和自尊心,能夠捍衛“自我“。

當他們能夠捍衛自我的時候,就不會因爲他人的一言一行而受傷,痛苦。

比如被起個外號啦,比如被誤會的時候。

這些經歷幾乎70%的孩子都會有過,但自尊心恰如其分的孩子的反應。和自信不足的孩子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結果也會截然不同。

在擁有恰如其分自尊的孩子中,他們有的孩子會當沒聽到,次數多了別人就懶得開玩笑了。有的孩子會一笑了之。

有的孩子會假裝生氣對人說:我兒big膽,怎麼可以對爸爸不敬!然後過去揉亂人家的一腦袋毛,對方可能回一句:草,狗子今天又妄想當我爹,然後大家笑笑鬧鬧事情就過去了。

但自尊低的孩子沒辦法這麼應對。一旦它們覺得自己被起外號了,被誤會了就會立刻被刺傷,自尊心會讓他們立刻炸毛,橫眉豎目,跳起來反駁,憤怒的反擊,恨不得按死對方,或者其他過度自我防禦的行爲。這種過度自我防禦的行爲暴露他們的虛張聲勢和脆弱,也激怒了其他孩子。於是一開始只是說着玩的孩子們,反而會因爲當事人這樣過度的反應而更加肆無忌憚的嘲笑,語帶惡意。

如果事件發生在家長視線外,一來二去最終會導致暴力事件乃至校園霸凌。影響力無端往後延伸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所以,對於低年齡的孩子來說,讓他們自己穿衣服,自己喫飯,自己做事情。不是爲了他們穿多漂亮,喫得多飽,做得多好,而是因爲其過程本身就是意義所在,是積累自信和自尊的必經之路。至於不夠飽我們過後還有幾乎補,但是自信失去了,以後要補可比補一頓飯難得多多了。

但是中國的大環境是伺候穿衣服和伺候餵飯是一種愛的表達。

所以我們會很常看見大人幫孩子穿衣服,幫孩子繫鞋帶,幫孩子收拾書包,幫孩子做這樣那樣的事,但這種愛的表達,未必會得到對孩子有益的結果。最明顯的案例就是餵飯和厭食症。

全世界只有中國父母孜孜不倦的餵飯,也只有中國孩子出現大面積的厭食和絕食。所以我們很難不將二者聯繫在一起:

如果不餵飯,不盯着孩子喫多少, 喫得好不好,孩子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反感喫飯,不對喫飯這件事做額外要求,不會厭食了,也不會輕易去絕食?

說道絕食,可能會顯得危言聳聽。但這件事離我們並不遠。孩子以不喫飯要挾大人是越來越常見的事情了。我身邊就有一個媽媽的孩子所在的班級,廣州的四年級小學生,在學校一個不開心回家就說我不喫飯了,然後開始絕食,每學期都要鬧好幾次。

這種孩子不少見,我自己就有一個在家裏一個不開心,也說我不喫飯的孩子。

我想,整個中國,不知道有多少爲了不上學,爲了買玩具,爲了各種理由,都可以以“我不喫飯了”的方式報復家長的孩子。因爲他們知道大人很在乎他們喫不喫飯,所以那這個威脅效果最好。

我去上幼小銜接的兒童心理諮詢室室曾有一個極端案例,這個孩子要什麼要不到就絕食。家長一開始都滿足,後面就是一威脅餓了一頓就趕緊滿足。長此以往,這個孩子變得任何要求達不到就絕食。有一些要求真的過分了,家長沒答應。這孩子就把自己餓脫水了。送去醫院急救,差點危及性命。家長不得已去找心理諮詢師。諮詢師的辦法就是絕食就絕食,虛脫和脫水就治療虛脫和脫水,但是不能滿足她的要求。必須讓她明白:餓了也得不到,餓的快死了也得不到,並且放棄以這樣的方式獲得她想要的東西。

只有現在切斷這個聯繫,才能保證未來不會有悲劇——小時候不做切斷,長大了就要付出更大代價來切斷。萬一以後她十幾二十歲了,在外面失戀了、不開心了自己鬧絕食,父母不知道,分手的男生不在意,根本不回她消息,而她又沒有朋友(這是很可能的)。

那麼可能十幾天後,她就被發現餓死在自己宿舍裏了。

如果真的發生了,那麼到時候,當她的家人去收屍的時候,會不會後悔沒有在她小時候,就及時切斷她用絕食來要挾別人的做法習慣呢?


所以我們常常說愛孩子,要愛得有方法,否則愛不是一種加持,而會變成一隻將孩子推向地獄的手。當然,一般我們家庭內都不會發生上述這樣極端的案例。但對自尊和自信的損害確實是在不知不覺中就被以“愛護”的名義下悄然發生了。

所以很多被伺候大的看起來錦衣玉食自信滿滿的孩子,其實內心的自尊和自信是虛的,因爲他們連喫蘋果都是大人給切成塊削好的,整個頭10年裏,極度缺少自己做事情的機會,無法從內在建立自己的自信。

所以他們就會向外索求一些證明來證明自己很重要,是值得自信的——比如穿得好,喫得貴,手上用的東西昂貴或者有其他能夠證明自己優越的東西。以此來讓自己獲得一點自信,獲得一點自尊。

但是10歲的時候可以通過比較“我今天有果汁喝,你都沒有吧”和“我家有奧特曼的SSR卡,我有一百多張卡呢”這些東西來累積自信。但是20歲、30歲、40歲的時候,要通過什麼來累積自信?

長大以後發現這種小時候的“我有 你沒有”的優越感已經很難滋養自尊證明自己了,知道事情做好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就開始擔心做不好,害怕做不好。反而開始拖延。不僅拖延還會追求最好——讀什麼學校,有什麼樣的男朋友女朋友,有沒有甚至工作收入多少?背什麼揹包去哪裏旅遊買了什麼車什麼房子,孩子成績好不好……?

如果不是最好的或者比較好的,就會痛苦或者覺得自己失敗。也會遷怒別人(戀人、配偶、孩子)

後來知道有一本書,叫《終身成長》,講的是思維模式的研究結果。這本書非常有名,具體就不多說了。結論就是固定性思維模式會導致我們一系列的問題,但是如果能切換成成長型心態思維模式就沒事了。

拖延的焦慮也是,背後的思維模式是因爲“固定模式”思維,如果切換成“成長模式”思維就好。所以戰勝的拖延的重點,就從學會時間管理,變成學會擁有“成長型思維”。

那麼 如果能夠擁有“成長型”思維和心態呢?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2】網課



今天家長羣發了一個消息,說網課上有孩子上課上瘋了,突然開始尖叫,然後瘋狂刷必須滿分否則自殺的言論。

視頻比較不舒服我就沒有點開看。在此說一個我的個人觀點。

“網課上瘋了”或許不夠嚴謹,大概率不是上網課上瘋了,而是上網課的期間才發病的 。很可能從很久之前開始就有一些跡象,但被家長忽略了,家庭沒有爲此做出調節。所以孩子沒有能調整的空間,然後發病了。

現在有很多孩子其實已經被確診爲躁鬱症和抑鬱症還有雙相情感障礙,醫生建議休學。但家長會覺得休學在家想七想八,又沒人看着。不如送去學校起碼有人看着。就不同意休學。

有和廈門中高校任教的老師聊過這個,他們說近幾年比例一直在漲,然後家長不休學。這些孩子又會有自殘甚至傷害其他同學的傾向。所以老師們和他們說話都要特別小心謹慎。

以前心理學家認爲抑鬱症不會發作在學齡前孩子的身上。但是後來發現6歲的孩子已經有確確實實被確診爲抑鬱症的案例了。

所以也是要重視一下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狀態。

說起來,其實網課期間學校也很小心的,會定期詢問家長孩子的心理狀態 看起來如何對吧。都比較關注。我們家校溝通的時候呀,然後老師視頻家訪的時候也都會關注。每週會發心理問卷然後有心理直播答疑。每週也有心理課視頻。

此外,溫尼科特說最好的父母是做60分父母,我們盡力做到60分,剩下40分就放棄吧。可能還闔家歡樂。所以現在看來的成績不好,現在認爲的學不好,也可以佛一點,等他慢慢做好。




3】童年


其實說到童年。

我覺得既然時代已經不同了,就讓他們過新時代的童年。畢竟舊的童年已經無法復刻了。

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還沒有足夠多 時間去探索新時代的童年該怎麼過。我們甚至恐懼新時代的童年就是開放電子產品,孩子們上網衝浪,和同學隔着手錶聊天,在家裏和父母聯機遊戲。他們會用網絡搜索我們不想他們知道的東西,學習我們不指望也不喜歡他學習的內容,和朋友們沒玩沒了的編程造遊戲搭建世界debug……

他們的新童年我們很多人跟不上。

我們想要他們迴歸的舊童年我們又給不了。

所以就不上不下的。既無法走入新童年又回不到過去的童年,夾在中間。這纔是孩子們最可憐的地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