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永祚[zuò]寺(雙塔寺)一覽

太原城的東南,矗立着兩座比肩而立的高塔,歷來是太原的標誌。

雙塔坐落於永祚[zuò]寺中,日前重修後再度開放,票價30元,持太原旅遊一卡通可免票,本文就寺內景觀做一簡介。

此寺佔地不廣,可觀者有四:雙塔、無樑殿、牡丹、碑刻。

一、凌霄雙塔

三晉自古文脈昌盛,名人輩出,到宋太宗趙光義火焚水淹晉陽城後,起新城於唐明鎮,人才逐漸凋零,明萬曆年間,陰陽家認爲是風水不好所致,需要於太原城的巽[xùn]位(東南方)起塔,方能“輔地形之不足”。

時人推舉傅霖(傅山的祖父)爲首,集資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興建了永明寺(永祚[zuò]寺的前身)和文峯塔。

此塔爲閣樓式空心磚塔,八角十三層,高近55米,塔檐掛104只風鈴,剎[chà]頂爲覆鉢[bō]式仰蓮座和三顆寶珠構成,塔身中空有磚砌轉角臺階,中有天井。明代斗拱塔檐深度比前朝縮小,塔檐像是塔身上一圈圈纖細的環帶。

文峯塔是儒家爲文脈昌盛所修,多建於巽[xùn]位,巽[xùn]位是“文章之府,塔有卓筆之形”;道家認爲東方爲木,南方爲火,合起來東南有升發之意;塔形則來自佛塔,佛塔十三層代表功德圓滿。中國古代思想三大流派,到明代已經儒釋道三教合一,其文化意味於文峯塔上有充分的體現。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在慈聖皇太后李氏的資助下,由佛教建築大師妙峯主持,又修建了宣文佛塔和大雄寶殿、觀音閣等建築,於萬曆四十年(1612年)完工。

宣文佛塔位於文峯塔西北48米,高度、形制如出一轍,僅剎[chà]頂略不同,塔檐用琉璃瓦剪邊,稍顯華麗,文峯塔則是青磚灰瓦,較爲樸素。今宣文佛塔開放登頂,可從磚券[xuàn]拱門裏遠眺太原城的風光。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關廷訪所著《太原府志》中記載:“新建塔兩座並寺一所,城外東南。高入雲霄,爲晉奇觀 。萬曆年建,起自堪輿[yú]家言,謂塔在巽[xùn]峯,則文運勝。”

雙塔建成後,成爲晉陽八景之一的“凌霄雙塔”,寺廟也被俗稱爲“雙塔寺”。

二、明代牡丹

大雄寶殿前植有牡丹,多爲名貴品種,特別是數株明代的“紫霞仙”,年代久遠,甚是罕見,可惜不逢季節,未見花容。

三、無樑殿

永祚寺的大雄寶殿,供奉三世佛,上層爲觀音閣,供奉三大士,即觀音、文殊、普賢,是明清“無樑殿”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所謂“無樑殿”, 顧名思義就是不用木質的樑柱, 而純用磚石壘砌成牆體和拱券[xuàn]頂。 中國的工匠雖然在建造陵墓和佛塔時早已使用這種拱券[xuàn],但用於地面的殿堂之中,卻是明初纔開始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認爲,此法與嘉靖萬曆時耶穌會教士來華有關。

我國現存明代“無樑殿”建築僅十餘座。

四、書法碑刻

永祚寺的碑刻很有書法價值。明代晉藩[fān]王世子朱奇源收集歷代名家墨寶,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刻《寶賢堂集古法帖》180通 ,存於晉王府,後失火散失。清代陽曲縣令戴夢熊按原拓本,補刻了所失的53塊石碑。

清康熙年間,太原知州李清鑰爲彌補明清名家墨跡的缺失,又刻《古寶賢堂法帖》50通 ,今存36塊。現在可以在永祚寺展廳中觀摩這些碑刻,感受中華書法的魅力。

1999年,雙塔寺建寺400週年之際,國學大師姚奠中作文章《永祚雙塔四百週年記》,2010年又以98歲的高齡書丹上石,爲雙塔寺再添一文化亮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