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永祚[zuò]寺(双塔寺)一览

太原城的东南,矗立着两座比肩而立的高塔,历来是太原的标志。

双塔坐落于永祚[zuò]寺中,日前重修后再度开放,票价30元,持太原旅游一卡通可免票,本文就寺内景观做一简介。

此寺占地不广,可观者有四:双塔、无梁殿、牡丹、碑刻。

一、凌霄双塔

三晋自古文脉昌盛,名人辈出,到宋太宗赵光义火焚水淹晋阳城后,起新城于唐明镇,人才逐渐凋零,明万历年间,阴阳家认为是风水不好所致,需要于太原城的巽[xùn]位(东南方)起塔,方能“辅地形之不足”。

时人推举傅霖(傅山的祖父)为首,集资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兴建了永明寺(永祚[zuò]寺的前身)和文峰塔。

此塔为阁楼式空心砖塔,八角十三层,高近55米,塔檐挂104只风铃,刹[chà]顶为覆钵[bō]式仰莲座和三颗宝珠构成,塔身中空有砖砌转角台阶,中有天井。明代斗拱塔檐深度比前朝缩小,塔檐像是塔身上一圈圈纤细的环带。

文峰塔是儒家为文脉昌盛所修,多建于巽[xùn]位,巽[xùn]位是“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道家认为东方为木,南方为火,合起来东南有升发之意;塔形则来自佛塔,佛塔十三层代表功德圆满。中国古代思想三大流派,到明代已经儒释道三教合一,其文化意味于文峰塔上有充分的体现。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在慈圣皇太后李氏的资助下,由佛教建筑大师妙峰主持,又修建了宣文佛塔和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建筑,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完工。

宣文佛塔位于文峰塔西北48米,高度、形制如出一辙,仅刹[chà]顶略不同,塔檐用琉璃瓦剪边,稍显华丽,文峰塔则是青砖灰瓦,较为朴素。今宣文佛塔开放登顶,可从砖券[xuàn]拱门里远眺太原城的风光。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关廷访所著《太原府志》中记载:“新建塔两座并寺一所,城外东南。高入云霄,为晋奇观 。万历年建,起自堪舆[yú]家言,谓塔在巽[xùn]峰,则文运胜。”

双塔建成后,成为晋阳八景之一的“凌霄双塔”,寺庙也被俗称为“双塔寺”。

二、明代牡丹

大雄宝殿前植有牡丹,多为名贵品种,特别是数株明代的“紫霞仙”,年代久远,甚是罕见,可惜不逢季节,未见花容。

三、无梁殿

永祚寺的大雄宝殿,供奉三世佛,上层为观音阁,供奉三大士,即观音、文殊、普贤,是明清“无梁殿”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所谓“无梁殿”, 顾名思义就是不用木质的梁柱, 而纯用砖石垒砌成墙体和拱券[xuàn]顶。 中国的工匠虽然在建造陵墓和佛塔时早已使用这种拱券[xuàn],但用于地面的殿堂之中,却是明初才开始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认为,此法与嘉靖万历时耶稣会教士来华有关。

我国现存明代“无梁殿”建筑仅十余座。

四、书法碑刻

永祚寺的碑刻很有书法价值。明代晋藩[fān]王世子朱奇源收集历代名家墨宝,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刻《宝贤堂集古法帖》180通 ,存于晋王府,后失火散失。清代阳曲县令戴梦熊按原拓本,补刻了所失的53块石碑。

清康熙年间,太原知州李清钥为弥补明清名家墨迹的缺失,又刻《古宝贤堂法帖》50通 ,今存36块。现在可以在永祚寺展厅中观摩这些碑刻,感受中华书法的魅力。

1999年,双塔寺建寺400周年之际,国学大师姚奠中作文章《永祚双塔四百周年记》,2010年又以98岁的高龄书丹上石,为双塔寺再添一文化亮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