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你、冰你、不帶你玩……心理學家有的是辦法讓你痛!(附鎮痛方法)

有心的話,看看心理學家的研究,很容易獲得方方面面的生活啓示:比如,怎麼更好地戀愛或社交,怎麼更有效地減肥或存錢,甚至,怎麼做可以幫助鎮痛。

不過換個角度看,有時候心理學家也挺淘氣的,比方說,爲了研究怎麼幫人鎮痛,他們先要想辦法創造疼痛。

接下來,你將欣賞到一些心理學家在實驗室中製造疼痛的(部分)手段,以及他們由此發現的鎮痛方法——


熱水燙手

對,是熱水。被試者需要握着熱水管,裏面流淌的熱水有40多度那種,最熱的超過48度。

2018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科研團隊就在實驗室裏製造了這樣一場熱水疼痛。爲了研究“伴侶間的觸摸是否可以緩解疼痛”,研究者招募了22對穩定的異性戀伴侶,讓他們分別去兩個實驗室,一方去“疼痛體驗室”握住熱水管,另一方則去旁邊的房間,時不時通過窗口,握住對面正遭遇熱水疼痛的伴侶的手。


結果發現,相比獨自承受熱水疼痛,當被試握住伴侶的手時,他們認爲自己所體驗的痛苦並不那麼強烈,足以忍受。另外,研究者還記錄了整個過程中伴侶雙方的腦部活動,結果表明,在牽手時,兩人連腦電波都更爲同步。

其實早在2016年,這篇文章的作者就在探索“伴侶幫助鎮痛”的主題了。

當時,被拆開的伴侶不用一直握住熱水,而是非常短暫地觸碰一下熱水,感受一種非常尖銳的熱痛。在這種疼痛下,被試有時握住自己伴侶的手,有時握住陌生人的手。

結果發現,與陌生人握住手並不能緩解疼痛,只有當人們握住自己伴侶的手時,人們感受到的痛苦程度才能減輕

你可以這樣理解:伴侶之間的觸碰,可以幫助我們撐過疼痛。或許,知道彼此心意相通,想到對方在共情着我的痛苦,眼下的苦難也就沒那麼難熬了。

冰水泡手

除了熱水,心理學家也挺愛讓人泡冰水的。

有不少關於疼痛和鎮痛的實驗都用到了冰水——其中一個來自英國基爾大學的研究團隊,還憑一項“讓被試手泡冰水”的研究拿了2009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這個拿獎的研究怎麼做的呢?很簡單:讓被試把手完全張開,浸入5攝氏度的冰水——直到堅持不住爲止。

研究者問被試,當你的大拇指不小心被錘頭砸到時會喊出什麼詞語?請在此刻說出來。這一設計非常巧妙,充滿對人性的洞察:67位被試中,有66位選擇了“說髒話”。浸一次冰水還不夠。爲了對比髒話和普通詞語的差異,等被試在室溫25攝氏度的水裏休息3分鐘,需要再次把手浸到冰水中。這次,他們只能說一些中性詞彙,比如“描述一張桌子”。

結果發現,當人們一邊手泡着冰水一邊說髒話時,他們給出的疼痛評分更低,能在冰水裏堅持的時間也更長,不論男女,都能比不說髒話的被試平均多忍受四五十秒的冰水之痛。


順便一提,冰水真是促進了不少心理學的研究。2011年,還有一個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團隊也在實驗室用冰水製造疼痛,雖然沒發現什麼“鎮痛劑”,卻發現了疼痛有“緩解內疚”的效果

研究者先是製造了內疚,讓人回憶那些足以引發他們產生內疚感的事情(例如刻意拒絕某個人的經歷),並用量表對自己此刻感到的內疚程度打分。接着,要求其中一部分把手浸到冰桶中,堅持越久越好;另外一部分人則把手放到溫水中。之後,研究者讓這些人再次評估了自己的內疚程度。

結果發現,在第二次測量內疚時,那些把手放在冰桶裏的人,內疚程度有了很大的消減,只有手泡溫水的人的一半。在這個實驗中,“疼痛”更像是人們主動選擇的自我懲罰,作爲良心不安時的一種救贖,就像《哈利·波特》裏那個不斷打自己耳光的多比一樣,疼痛在肉體上,卻緩解了內心的愧疚。

孤立你,不帶你玩兒……

還記得中學體育課上,沒人和你一起玩球的恐懼嗎?——不要小瞧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它帶來的心理疼痛,可能和臉上捱了巴掌一樣火辣辣的難受。

2009年,心理學家周欣悅的研究團隊就製造了一次“社會排斥”,希望解答“社會排斥的傷痛應該如何緩解”。

研究者讓每一位被試跟另外3個玩家(其實是研究者開發的程序)相互傳球,並默默給他們分了組:分在社會接納組的人,遊戲全程都和另外3個隊友相互拋球,玩得不錯;分在社會排斥組的人,拋3次球后,就開始沒人傳球給他了,眼睜睜看着球在另外三個人之間傳遞,自己卻被排斥在外——就像小時候別的小朋友不肯跟自己玩了那樣,經歷了一場虛擬又真實的社會排斥痛苦。

面對這種心理上的痛苦,我們要如何鎮痛呢?研究者繼續分組,區別對待:其中一組,拿到一沓鈔票,數錢;另一組只拿到相同數量的白紙,數紙。

結果發現,經歷了社會排斥痛苦後,那些數鈔票的人,彙報了更積極的情緒,不那麼沮喪了,換句話說,金錢幫助他們從被孤立的痛苦中恢復了出來。金錢雖買不到真朋友,但好像可以幫人增加一些被孤立的勇氣。

等等,被試者……

不會留下痛苦創傷吧?

說起來,讓被試遭受“心靈之痛”,心理學家的招數挺多。除了“沒人願意跟你玩兒”,他們可能還會說,你不夠聰明、不夠有吸引力……

甚至,曾有來自美國的心理學家,爲了觀察男性如何彰顯自己的男性氣概,故意告訴其中一半被試:你的男性氣概非常不足,遠低於參與這次測驗的其他男性。然後這些被試者就會覺得自己非常娘,大受打擊(然後會更努力做出一些他們認爲真·男子漢會做的冒險行爲,比如風險更大的投資)。

等等——經歷了這些精神之痛,這些被試者會不會由此真的覺得自己不好、沒人理,即使實驗結束也還是會留下創傷?

別緊張。你擔心的問題,心理學家也都考慮到了

這些實驗的最後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揭露實驗的真相(Debriefing)。研究者通常會在完成實驗的全部測量後,告訴被試者們這次實驗的研究目的,讓他們瞭解到他們接受的反饋是早已設計好的環節,比方說,另外3個玩家沒有孤立你,你的測驗結果並不能反映你的男子氣概……這些都是我們爲了解決某個研究問題而有意進行的設計。

要知道,所有的科學研究(包括心理實驗)都要嚴格遵循倫理準則,所有實驗的開展必須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研究者在開展這些實驗時必須嚴格遵循全球統一的心理實驗倫理準則:

1.在制定研究計劃時,研究者應評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前,研究者應向被試者說明研究計劃的主要部分,並徵得被試者同意。在特殊情況下的欺瞞須經嚴格程序覈准,蒐集整理並在事後向被試者說明求得理解。

3.在具體研究中,研究者必須採取保護被試者的措施。

4.被試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對被試者提供的資料應加以保密,如公開發表,須經被試者同意。

6.不得和被試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關係。

那些涉及“疼痛或痛苦”的研究實驗更是如此。

即使研究者會嚴格從技術層面確保被試不受到傷害,但這些“被製造出的痛”難免會給被試帶來一些情緒的波動,比如恐慌。因此,在遵循普世的心理實驗倫理準則之外,研究者還需要非常細緻、體貼,充分照顧被試的感受。

我自己也曾在大學期間作爲被試者參與過一次“電擊實驗”,各個層面上都感受到了研究者的細緻考慮——

比如,他們會讓我充分意識到每個環節的安全:在明確我的參與意願後,研究人員首先給我科普了人體安全電流,並展示實驗設備與器材,告訴我它將穩定地輸出非常安全的電流;穿戴好複雜的設備後,研究者也會反覆對我強調:一旦感到任何不適,隨時可以舉手示意,他們會立刻終止實驗。電流打在手背上麻麻的,“痛覺”的確存在,但完全可以忍受。

來自:果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