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驗思的碎片14]王瑞龍

1.夏朝借天意發佈王命的法制時代,以天爲高世之智,啓就《甘誓》稱用"恭行天之罰“,這是恭敬天意罰罪的歷史,天意不可違,《禮記,表記》記錄商朝"殷人尊神,率民以尊神"把巫師之說重視,信聽命於神。商朝的法律聽信於天命,又顧及祖宗的忌諱,用前世祖宗的絕倫之力定罪,接受王來宣佈。夏商二朝,都是借天意與神意並以祖先允許之說來管理國家壓服百姓的,夏商二朝法在今天看都是借屍還魂的被動性質。《尚書,湯誓》記錄一場演說的自己湯的辯解,”天命殛之“意思是天命要滅亡夏,我的反抗夏朝,是恭敬天意,“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意思是他湯告訴,我警畏天意,不能不帶着大家走正道。

2.西周之前的法律都是有''敬天保命“被動性,隨着周朝的發展,法律的"明德慎罰“開始了爲主,但是,敬天之尊仍然爲次在管理中。春秋之前的《易》其實是思考天與地及人命問題之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這樣的把天與人的關係確定了。《易》的思想在春秋形成了重要的影響力,許多聖賢研究易,思考社會問題的改變,各種學派,百家爭鳴,孔子與老子都是研究《易》有成績的人,是''繼之者善也''。二個人的思考出發點不一樣,一個是強調立,一個強調破,合二爲一的思考都是在春秋時期想破舊立新。一個是強調主張''去''的做好''無爲'',一個主張來''有爲''的立恢復西周時期的制度,就是"克己復禮"。老子是一個"爲而弗志"的去欲不爭的人,孔子是一個爲而述志很多的有爲有爭人。二個人的想法幾乎對立。

3.春秋時代的人面對着戰亂紛起,深刻的感覺到禍之常,而思考解憂化患難。當初有三股勢力,其一,有爲之疆域而爭,廣招人才,想建功立業,諸侯立法,亂象縱橫。其二也是有爲之徒,爲諸侯謀勢,獻計獻策,其三,就是無爲之求的人,修身養性,思考禍而解危。處無爲之事,用無爲之理,春秋時期私學盛行,有閉門辦學的鬼谷子,荀子,也有開門辦學的好爲人師的孔子,還有名人門下養衆多的食客或出謀劃策,或者是著書記語。不辦學不爲師專門治學練精氣神的人,比如老子。春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輩出,若說厲害了就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吧,秦始皇不惜用軍隊威脅要招此人才。春秋時期,動盪不安,有的人隱而修學,學有所用,出山爲戰爭治國效力,然後歸隱,比如孫子。

4.那時一個勇氣可嘉的春秋時代,歷史上的那麼多人修能在學以致用,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許多人各敘己見,各選擇了自己的方向,各有自得的愛之思。許多人從《易》學習中繼承並創意,春秋時代,許多人論道,什麼是道?巜易》以各種像來舉例說理於應用很多,說判斷的分解規律性。孔子在《易經.繫辭上傳》對道的概念是分清而定義爲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黃帝內經 上古天真論》''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敞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這裏顯得的道是修身養性的氣功練習之道。人有''自得''之想,"所謂自得者,全其身也。全其身則與道爲一矣"《淮南子》這兒告訴我們保全自身的修身養性,就是一個人的心與道通同爲一體。道是自然規律法則,人的準則應該有效法道的法則。效仿天地之德寂靜,效仿天地之德無爭去欲,無爲就是《呂覽》說老子“至公“之德吧。

5.後來的人在《呂氏春秋》對老子評價極高,同樣一句話,孔子說改“荊",老子看到了改"荊“後,再去掉了"人“字,讓我們領悟到了是老子“大道至簡"的境界,《呂氏春秋》認爲老子是真正的修能”至公"無私的人。爲什麼二個人不說孔子”至公"呢?《呂覽》許多論述認同道德經的觀點,比如重已上主張修生養性,”不達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強調去欲節慾止欲,”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欲”,其實,春秋時期,老子學說非常有名氣,討教的人非常多是他的學說充滿了玄,充滿了創意,給人啓發。傳說孔子討教老子修能。我看到了幾個版面,其實老子與孔子真的是孔子講的話應對他們倆個人是“道不同不相爲謀"。從資料看,老子與孔子興趣相同應該是養生,可能他們說的在這有點投緣處,真正的能談二個人見解分歧太多了。

6.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這樣的品質孔子是沒有的,老子一個人慈的人,怎麼會與一個孔子有殺意過少正卯談話呢?孔子是想有志有爲的爭取有強大人,老子不爭無爲說:“使我介然有知”,''介然''有守節的心懷,《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老子說,”聖人之道,爲而不爭“。二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我通度思考老子說:"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認爲仍舊是講氣功修行的配置要求,這裏的"介然有知“,應該有知道自好的善,有無爲之知去欲之知的節守,行於大道至簡的配置,“行走大道",我們不能忘記老子講''大道至簡'',老子說“介然“有節守與間隔之義,也有"塞其兌,閉其門”相通度,內觀經絡氣意行走方式選擇,不能走偏而畏。

7.老子的思想是配有,他以氣功的氣來運行講道,以練習氣功的要求講德,道處似無用狀態,其實有用。德處無爲之治,其實是有爲自得。孔子思想,似乎有爲在配有,似乎有繩子,上面的沒有圈爲尊,下來是一個又一個繩套,爲卑。就是他講的“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德與得講以禮配位,”仁“與"禮“配位,分清有名,有命運的以尊與卑配位,孔子解釋“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孔子把人似乎有分天分地分尊分貴,分卑分賤,認爲就禮不亂,社會不亂了,但這是說人之間不平等的貴賤配置。孔子對國家制度與家庭關係都是位置的貴與賤的分清,按部就班,彼此不能干擾,不能民主的反饋意見,下得遵守上對下的要求,知道貴與賤關係,他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8.從《道德經》內容驗思老子是一個練習脈道氣功的人,氣功是在自我要求在自然,放鬆,進入忘我境界的,要求全身自然而然的精神無爲狀態。不能受外面的干擾。越是在乎,反是容易失望,不在乎的時候,反能夠得到。老子是主張”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致虛極,守靜篤“,說的是人投入脈道氣功狀態,是煉神還虛,求道之法”“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是呼吸之要求,是煉氣化神,''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而不居”,是煉虛合道,是練功精神忘我無慾與無爭的無爲境界。道衝蓄生,老子道德經裏的描述許多是氣功現象的感覺,。如''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老子《道德經》有的詞用的就是氣功用語,如“觀復"是練習氣功留意自己的意與氣的在體內任督二脈循環方式,”復觀"”是男人與女人''性命雙修''的對應而練習辦法。"守中"就是守丹田,或者是某個專門的穴位方法。練習脈道氣的關係,即道存在認同相似的“道“理。用“無爲”地支持着現實世界的體驗。

9.老子應該有孔子講的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吧,他“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爲學日益“在學習中求取收穫,"爲道日損"在練習氣功悟養生之道”,"爲學日益“與"爲道日損"存在對應的關係,就是前者有爲,後面講無爲。前面講求得的是加持,後來的講減少。在老子看這是使命的任務,老子說的"處無爲之事"是什麼?。就是"爲道日損"減少在乎,去欲的事。《金人銘》第三句說''無多事,多事多患''應該有說是老子處無爲之事理論的淵源,其實,《金人銘》裏說"內藏我知,不示人技“,應該有說是老子有藏起來懂得經絡及氣功的人,"處無爲之事"《道德經》告訴我們有三個特徵,一是"行不言之教"說明白了他不爲師,不象孔子好爲人師四處張詠,而是沉默的修行,第二,”爲而弗志也”,這裏交代了不有圖願望的,這也是氣功修行的要求,人不能有意圖練習,一切無爲順從自然而然,第三,"成功而弗居也",這不是氣功之事修煉的事嗎?功夫煉出來了不能張揚,知道藏起來爲自己的受益匪淺。"處無爲之事"就是用道保養自己的身體,放棄許多不重要的事,帝王的功名之念想,應該是聖人剩餘的考慮事情。我們從《呂氏春秋》說“道之真,以持身其餘緒,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可以知道。

10.高世之智的人,是“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吧?修常藏起來以隱士一樣的生活。有別人不一樣的“心中有數,可以判斷的意外事。高世之智的人,身似量血壓儀器,意常攜氣督脈蓄勢待發,返精還腦,記憶了得,精神藏背,督脈有捉,促進過頸,前口才捲舌,常甜津味香滿腔,後通過壁,過關矣!循環往復,周天而轉,耳無聽能察覺天音,而不入耳可知。默記音節奏,可以得咒語。目無視能見天像天數不在眼裏,此靈魂出竅。至於靈魂入竅,乃收神之作,採氣之來。孔子講的養生實在是常識性的問題,比如"食無求飽“,還有”三戒的“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等,並不是似老子巜道德經》描述的修能專業,高世之智的人,在清寂裏感知力,常藏應用。守靜篤,象樹居中內觀,下實而上虛,合負陰抱陽提煉,養精蓄銳在定境,無爲之事,閉口無言而蓄,閉目無視,塞耳無聽,調柔和緩緩呼吸,運行精氣神意循環。高世之智的人,似量血壓儀器,高視內觀自己的處境是前虛後實的,所以,對外人外面的物有敬畏之心,避免之防,絕倫之應,皆有修身養性後功成而不居,排除了誘惑力之像,方知對應而有確認爲選擇。

11.老子對道的概念是把道組合了,用歸納法舉像只是喻意應用簡約,他認爲道說不能的模糊,雖然,老子引用巜易》許多字解釋道與理的繼承學說在《道德經》裏,我們可以發現老子有的思想與黃帝《金人銘》有着聯繫的相似性。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二文裏如出一轍,“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對應了老子三"去",之戒。“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等等,把皇帝《金人銘》比較《道德經》親近也。有“黃老之術”合稱。讀《金人銘》似乎是綱,講的簡單直白,而《道德經》是在這基礎上擴展內容,有概念,有綱舉目張的詳細論述。老子的思想是無爲之學,似乎是夜藏起來的配置,祕密而不宣佈,孔子的學問,似別離開我們夜,談論的都是有爲志的暴露。我覺得老子求道之法,孟子象是講"其爲氣也,配義與道”,"孔子的求道之法,象是孟子講''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12.老子姓李,爲什麼叫老子?史書記說不一樣,我覺得並不是很重要的解釋爲什麼叫老子?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有的學習老子說的思想能學以至用,孔子認爲“老”有二點,''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有合乎老子養生之說,"爲道日損“,“少則得,多則惑“,"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等六不可得"的無爲去欲想法。老子用老,就是做''無爲之事'',講修身養性氣功"坐進此道”的老辦法的“舊"的依照做"爲無爲,事無事"狀態。''坐進此道''的“坐“是氣功練習盤腿而座姿態,“進此道”是沿着體內脈道運氣意而行,這是我的解釋。老是無用吧,衰了又怎麼有用呢?老子愛用"老子''只是一種表意,看似無用的其實是有用的道。

13.老子愛用"老子''只是一種‘題目或者是書名的表意,表意是看似無用的其實是有用的道。老衰了,易忘,就象練習氣功一樣的無爲入道中,''至虛極,守靜篤",去欲,就象大智若愚之老,老了,”老樣子''慈哦,"老辦法"入道中,重複的配置動用緩緩的氣意而行,但是沿着遵從內脈絡簡約的緩緩進循序漸進,就會有功夫任督二脈修好平衡,簡約峨,老不貪,老不爭,緩緩的就是''少則得,多則惑"了達到了,老了大器晚成峨。"老辦法"好哦。"老面孔”似藏起來無用似“牝",當“負陰抱陽"在”道衝“後,”道生一"牝”可以生育出許多了,“道生二,道生三,三生萬物"。養生氣功循道脈運意走氣,是不能說了話的,一說話舌頭上翹就不能用好了,這是氣功常識,老,社會閱歷見多識廣,但不爭不貪就”知者不言"知道守護自己,那麼多爭先恐後,口若懸河的炫耀是不是”言者無知“呢?老子把氣功約束要求應用現實中,看似老無知的其實有知,看到有知的並不是有知是不是對呢?

14.老子愛用"老子''表意道,藏,弱,不爭,去欲,等與孔子認爲老對立的,《論語·憲問》有''老而不死是爲賊''與老子真正的能談共鳴嗎?。孔子是信天命的人,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老子認爲''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他告訴我們對於"天命"之親是不信的,人與天是有區別的就是一個無情無親。但是,人可以效仿天地之德,他提供效仿之道,效仿之德的思考告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後來的孟子也受老子思想影響,主張天與人命關係遞進的反向性,巜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德經》的出現,真如《禮記 · 禮器》講的告訴我們''天道至教,聖人至德''。

15.老子的《道德經》一直受到後代的重視,乃至於今天的世界各國的重視超過了儒家已經成爲共識。”正言若反“而說與衆不同的觀點。老子是繼承《易》和皇帝《金人銘》觀點,又是創意的論述道與德的。巜易》正向循環《道德經》裏逆向循環論述道與德的,“反者道之動”是老子思維特色了。老子《道德經》與巜易》都是針對危機研究的學說,都是應用化解人危害的服務性書。老子的學說對後世影響,我們今天看到韓非子就有《解老》與《喻老》文章,《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意思是說跟從荀子的學習的韓非子,顫長刑名法術的學問,來源黃帝與老子思想的啓發。《管子·重令》告訴我們''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與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相似,清·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當知器滿則傾,須知物極必反''。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二回。''事遇機關須退步,人逢得意早回頭''。宋·王安石《莊周上》''矯枉者,欲其直也,矯之過則歸於枉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