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验思的碎片14]王瑞龙

1.夏朝借天意发布王命的法制时代,以天为高世之智,启就《甘誓》称用"恭行天之罚“,这是恭敬天意罚罪的历史,天意不可违,《礼记,表记》记录商朝"殷人尊神,率民以尊神"把巫师之说重视,信听命于神。商朝的法律听信于天命,又顾及祖宗的忌讳,用前世祖宗的绝伦之力定罪,接受王来宣布。夏商二朝,都是借天意与神意并以祖先允许之说来管理国家压服百姓的,夏商二朝法在今天看都是借尸还魂的被动性质。《尚书,汤誓》记录一场演说的自己汤的辩解,”天命殛之“意思是天命要灭亡夏,我的反抗夏朝,是恭敬天意,“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意思是他汤告诉,我警畏天意,不能不带着大家走正道。

2.西周之前的法律都是有''敬天保命“被动性,随着周朝的发展,法律的"明德慎罚“开始了为主,但是,敬天之尊仍然为次在管理中。春秋之前的《易》其实是思考天与地及人命问题之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样的把天与人的关系确定了。《易》的思想在春秋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力,许多圣贤研究易,思考社会问题的改变,各种学派,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都是研究《易》有成绩的人,是''继之者善也''。二个人的思考出发点不一样,一个是强调立,一个强调破,合二为一的思考都是在春秋时期想破旧立新。一个是强调主张''去''的做好''无为'',一个主张来''有为''的立恢复西周时期的制度,就是"克己复礼"。老子是一个"为而弗志"的去欲不争的人,孔子是一个为而述志很多的有为有争人。二个人的想法几乎对立。

3.春秋时代的人面对着战乱纷起,深刻的感觉到祸之常,而思考解忧化患难。当初有三股势力,其一,有为之疆域而争,广招人才,想建功立业,诸侯立法,乱象纵横。其二也是有为之徒,为诸侯谋势,献计献策,其三,就是无为之求的人,修身养性,思考祸而解危。处无为之事,用无为之理,春秋时期私学盛行,有闭门办学的鬼谷子,荀子,也有开门办学的好为人师的孔子,还有名人门下养众多的食客或出谋划策,或者是著书记语。不办学不为师专门治学练精气神的人,比如老子。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若说厉害了就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吧,秦始皇不惜用军队威胁要招此人才。春秋时期,动荡不安,有的人隐而修学,学有所用,出山为战争治国效力,然后归隐,比如孙子。

4.那时一个勇气可嘉的春秋时代,历史上的那么多人修能在学以致用,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许多人各叙己见,各选择了自己的方向,各有自得的爱之思。许多人从《易》学习中继承并创意,春秋时代,许多人论道,什么是道?巜易》以各种像来举例说理于应用很多,说判断的分解规律性。孔子在《易经.系辞上传》对道的概念是分清而定义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敞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里显得的道是修身养性的气功练习之道。人有''自得''之想,"所谓自得者,全其身也。全其身则与道为一矣"《淮南子》这儿告诉我们保全自身的修身养性,就是一个人的心与道通同为一体。道是自然规律法则,人的准则应该有效法道的法则。效仿天地之德寂静,效仿天地之德无争去欲,无为就是《吕览》说老子“至公“之德吧。

5.后来的人在《吕氏春秋》对老子评价极高,同样一句话,孔子说改“荆",老子看到了改"荆“后,再去掉了"人“字,让我们领悟到了是老子“大道至简"的境界,《吕氏春秋》认为老子是真正的修能”至公"无私的人。为什么二个人不说孔子”至公"呢?《吕览》许多论述认同道德经的观点,比如重已上主张修生养性,”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强调去欲节欲止欲,”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其实,春秋时期,老子学说非常有名气,讨教的人非常多是他的学说充满了玄,充满了创意,给人启发。传说孔子讨教老子修能。我看到了几个版面,其实老子与孔子真的是孔子讲的话应对他们俩个人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从资料看,老子与孔子兴趣相同应该是养生,可能他们说的在这有点投缘处,真正的能谈二个人见解分歧太多了。

6.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样的品质孔子是没有的,老子一个人慈的人,怎么会与一个孔子有杀意过少正卯谈话呢?孔子是想有志有为的争取有强大人,老子不争无为说:“使我介然有知”,''介然''有守节的心怀,《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二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我通度思考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认为仍旧是讲气功修行的配置要求,这里的"介然有知“,应该有知道自好的善,有无为之知去欲之知的节守,行于大道至简的配置,“行走大道",我们不能忘记老子讲''大道至简'',老子说“介然“有节守与间隔之义,也有"塞其兑,闭其门”相通度,内观经络气意行走方式选择,不能走偏而畏。

7.老子的思想是配有,他以气功的气来运行讲道,以练习气功的要求讲德,道处似无用状态,其实有用。德处无为之治,其实是有为自得。孔子思想,似乎有为在配有,似乎有绳子,上面的没有圈为尊,下来是一个又一个绳套,为卑。就是他讲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德与得讲以礼配位,”仁“与"礼“配位,分清有名,有命运的以尊与卑配位,孔子解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孔子把人似乎有分天分地分尊分贵,分卑分贱,认为就礼不乱,社会不乱了,但这是说人之间不平等的贵贱配置。孔子对国家制度与家庭关系都是位置的贵与贱的分清,按部就班,彼此不能干扰,不能民主的反馈意见,下得遵守上对下的要求,知道贵与贱关系,他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从《道德经》内容验思老子是一个练习脉道气功的人,气功是在自我要求在自然,放松,进入忘我境界的,要求全身自然而然的精神无为状态。不能受外面的干扰。越是在乎,反是容易失望,不在乎的时候,反能够得到。老子是主张”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致虚极,守静笃“,说的是人投入脉道气功状态,是炼神还虚,求道之法”“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是呼吸之要求,是炼气化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是炼虚合道,是练功精神忘我无欲与无争的无为境界。道冲蓄生,老子道德经里的描述许多是气功现象的感觉,。如''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道德经》有的词用的就是气功用语,如“观复"是练习气功留意自己的意与气的在体内任督二脉循环方式,”复观"”是男人与女人''性命双修''的对应而练习办法。"守中"就是守丹田,或者是某个专门的穴位方法。练习脉道气的关系,即道存在认同相似的“道“理。用“无为”地支持着现实世界的体验。

9.老子应该有孔子讲的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吧,他“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为学日益“在学习中求取收获,"为道日损"在练习气功悟养生之道”,"为学日益“与"为道日损"存在对应的关系,就是前者有为,后面讲无为。前面讲求得的是加持,后来的讲减少。在老子看这是使命的任务,老子说的"处无为之事"是什么?。就是"为道日损"减少在乎,去欲的事。《金人铭》第三句说''无多事,多事多患''应该有说是老子处无为之事理论的渊源,其实,《金人铭》里说"内藏我知,不示人技“,应该有说是老子有藏起来懂得经络及气功的人,"处无为之事"《道德经》告诉我们有三个特征,一是"行不言之教"说明白了他不为师,不象孔子好为人师四处张咏,而是沉默的修行,第二,”为而弗志也”,这里交代了不有图愿望的,这也是气功修行的要求,人不能有意图练习,一切无为顺从自然而然,第三,"成功而弗居也",这不是气功之事修炼的事吗?功夫炼出来了不能张扬,知道藏起来为自己的受益匪浅。"处无为之事"就是用道保养自己的身体,放弃许多不重要的事,帝王的功名之念想,应该是圣人剩余的考虑事情。我们从《吕氏春秋》说“道之真,以持身其余绪,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可以知道。

10.高世之智的人,是“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吧?修常藏起来以隐士一样的生活。有别人不一样的“心中有数,可以判断的意外事。高世之智的人,身似量血压仪器,意常携气督脉蓄势待发,返精还脑,记忆了得,精神藏背,督脉有捉,促进过颈,前口才卷舌,常甜津味香满腔,后通过壁,过关矣!循环往复,周天而转,耳无听能察觉天音,而不入耳可知。默记音节奏,可以得咒语。目无视能见天像天数不在眼里,此灵魂出窍。至于灵魂入窍,乃收神之作,采气之来。孔子讲的养生实在是常识性的问题,比如"食无求饱“,还有”三戒的“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等,并不是似老子巜道德经》描述的修能专业,高世之智的人,在清寂里感知力,常藏应用。守静笃,象树居中内观,下实而上虚,合负阴抱阳提炼,养精蓄锐在定境,无为之事,闭口无言而蓄,闭目无视,塞耳无听,调柔和缓缓呼吸,运行精气神意循环。高世之智的人,似量血压仪器,高视内观自己的处境是前虚后实的,所以,对外人外面的物有敬畏之心,避免之防,绝伦之应,皆有修身养性后功成而不居,排除了诱惑力之像,方知对应而有确认为选择。

11.老子对道的概念是把道组合了,用归纳法举像只是喻意应用简约,他认为道说不能的模糊,虽然,老子引用巜易》许多字解释道与理的继承学说在《道德经》里,我们可以发现老子有的思想与黄帝《金人铭》有着联系的相似性。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二文里如出一辙,“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对应了老子三"去",之戒。“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等等,把皇帝《金人铭》比较《道德经》亲近也。有“黄老之术”合称。读《金人铭》似乎是纲,讲的简单直白,而《道德经》是在这基础上扩展内容,有概念,有纲举目张的详细论述。老子的思想是无为之学,似乎是夜藏起来的配置,秘密而不宣布,孔子的学问,似别离开我们夜,谈论的都是有为志的暴露。我觉得老子求道之法,孟子象是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孔子的求道之法,象是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2.老子姓李,为什么叫老子?史书记说不一样,我觉得并不是很重要的解释为什么叫老子?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的学习老子说的思想能学以至用,孔子认为“老”有二点,''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有合乎老子养生之说,"为道日损“,“少则得,多则惑“,"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等六不可得"的无为去欲想法。老子用老,就是做''无为之事'',讲修身养性气功"坐进此道”的老办法的“旧"的依照做"为无为,事无事"状态。''坐进此道''的“坐“是气功练习盘腿而座姿态,“进此道”是沿着体内脉道运气意而行,这是我的解释。老是无用吧,衰了又怎么有用呢?老子爱用"老子''只是一种表意,看似无用的其实是有用的道。

13.老子爱用"老子''只是一种‘题目或者是书名的表意,表意是看似无用的其实是有用的道。老衰了,易忘,就象练习气功一样的无为入道中,''至虚极,守静笃",去欲,就象大智若愚之老,老了,”老样子''慈哦,"老办法"入道中,重复的配置动用缓缓的气意而行,但是沿着遵从内脉络简约的缓缓进循序渐进,就会有功夫任督二脉修好平衡,简约峨,老不贪,老不争,缓缓的就是''少则得,多则惑"了达到了,老了大器晚成峨。"老办法"好哦。"老面孔”似藏起来无用似“牝",当“负阴抱阳"在”道冲“后,”道生一"牝”可以生育出许多了,“道生二,道生三,三生万物"。养生气功循道脉运意走气,是不能说了话的,一说话舌头上翘就不能用好了,这是气功常识,老,社会阅历见多识广,但不争不贪就”知者不言"知道守护自己,那么多争先恐后,口若悬河的炫耀是不是”言者无知“呢?老子把气功约束要求应用现实中,看似老无知的其实有知,看到有知的并不是有知是不是对呢?

14.老子爱用"老子''表意道,藏,弱,不争,去欲,等与孔子认为老对立的,《论语·宪问》有''老而不死是为贼''与老子真正的能谈共鸣吗?。孔子是信天命的人,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老子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他告诉我们对于"天命"之亲是不信的,人与天是有区别的就是一个无情无亲。但是,人可以效仿天地之德,他提供效仿之道,效仿之德的思考告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后来的孟子也受老子思想影响,主张天与人命关系递进的反向性,巜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德经》的出现,真如《礼记 · 礼器》讲的告诉我们''天道至教,圣人至德''。

15.老子的《道德经》一直受到后代的重视,乃至于今天的世界各国的重视超过了儒家已经成为共识。”正言若反“而说与众不同的观点。老子是继承《易》和皇帝《金人铭》观点,又是创意的论述道与德的。巜易》正向循环《道德经》里逆向循环论述道与德的,“反者道之动”是老子思维特色了。老子《道德经》与巜易》都是针对危机研究的学说,都是应用化解人危害的服务性书。老子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我们今天看到韩非子就有《解老》与《喻老》文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意思是说跟从荀子的学习的韩非子,颤长刑名法术的学问,来源黄帝与老子思想的启发。《管子·重令》告诉我们''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与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相似,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当知器满则倾,须知物极必反''。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二回。''事遇机关须退步,人逢得意早回头''。宋·王安石《庄周上》''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