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辰山

國慶小記3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晴

昨日登辰山,今日補一記。

以往只知道松江有佘山,這次遊了辰山植物園,才知道松江還有辰山,還有其他山。

走到辰山腳根下,哪有不上山的理由?

我和妻沿着石階而上。

據立在旁邊的標牌介紹,辰山海拔71.4米,山地面積爲366.27畝,山林面積爲211.21畝。按此面積看,規模還算比較大,不過,整個山峯看起來,並不算大,似乎說它像山丘更合適。

妻說:“辰山只有海拔70多米,也就相當於二十幾層樓呢。我們慢慢爬,免得走急了小腿子疼。”

好實在的話,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爬山屬於連續的劇烈運動,小腿肌肉沒有得到放鬆,造成乳酸堆積,刺激肌肉產生疼痛。

石階上,散落着些小瓦片或碎石塊,以防滑。我們走上一個小階面,就稍停一會。一是稍作休息,一是讓行從此石階上下山的人們。

下山的人羣中有位爺爺模樣的人,正在告訴他的孫子下山的方法:“讓腳尖先落地,踩實後再往下走第二步。既節約體力,也保證下山安全。”

在小階面上稍作休息,我們便環顧四周。山體上的樹木蔥鬱,有香樟樹、刺槐樹,還有一些不知名的樹。

樹影斑駁,熱汗冒出,還有山蚊“偷襲”。這幾天氣溫高,不像是秋天。雖秋分過了,但”秋老虎“依然猖獗。

不一會,我們就有些氣喘吁吁了。

“登山真的不易啊!”“堅持就是勝利,也就二十幾層樓啊,相當於是電梯停了登樓。”我和妻互相打氣鼓勁。

到達山頂,視野一片開闊。

搭建的平臺上,站滿了人,正在遠眺,或拍照,或迎風吹涼。

遠眺前方,植物園的景緻盡收眼底。可以看到礦坑,看到河水、樹林以及景區外的村莊及樓層,都顯得是那麼平靜和曠遠。

登高望遠,在這裏雖不是“一覽衆山小”,但卻是滿眼衆物小,給人一種不錯的心境和視野。

平臺下,有水流聲。依稀可以看到樹叢中有架起的水管,但看不到泄水的具體位置。山頂上沒有水源,自然是人工抽水到山頂,再下放往下流。

山頂的東面,有一個塔引人注目。我們走過去,看到是一個五層的塔。沒有對外開放,可以遠觀,不能近前。我們在植物園中看到的山峯塔身就是這個塔了,平地上看,它還是比較巍峨的。

據瞭解,它的原址上是一座三層老塔,後重建爲五層塔。在這個塔身中,安裝了一個巨大的水箱,通過水泵,將湖水抽到水箱之中,再沿石壁將水傾瀉下去。

原來,我們剛纔聽到的流水聲的水源來自於這個辰山塔。

辰山塔旁邊樹立了一口大鐘,上有“祈福”“風調雨順”等字樣,以供遊人撞鐘祈福。一邊的標牌上寫有“每人限撞鐘三次”的警示。

妻上前撞鐘三次,她說她在心底祈福了。

我們在邊上的石椅上坐一會。不時有遊人走過來,看看辰山塔,撞撞祈福鍾。清脆的鐘聲時時縈繞耳際。

下山的路在另一側,我們拾級而下。下山的路,雖顯得平坦些,但我們仍小心翼翼,不慌不忙。

行至半山坡,有一個小型平臺面向南方。有幾個人在遠眺,我們也信步上去看看。這裏的遠眺高度有所降低,看到的景物自然又近了一些。

在下平臺時,我看到東面有一個山洞口。雖然它被樹叢掩映着,但仍能看到它黑黢黢的洞口。這個洞口沒有開發,保持着它原始的樣子。它是不是這裏的一個特別景緻呢?

據資料介紹,嘉慶府志記載辰山有“十景”,其中有一個景緻叫做“洞口春雲,說是半山上有一石洞,洞口有巨石對立如門,傳說雲出其中。

那這個洞口是不是就是“洞口春雲的洞口呢?無據可查,不可得知。

下山顯得輕鬆些。不一會,我們就下到了山腳,回到了平地。

登辰山,一路上下,雖有些勞累,但也收穫不少。

瞭解了辰山的過往便是之一。辰山之名,是因其在松郡九峯中列於“辰”位(即東南方)。相傳辰山自古有神仙寄跡山中,舊名神山。這個神仙是下八仙中的彭素雲在此修煉。但不知這個下八仙是哪八仙?在唐天寶六載(747年),曾易名細林山。

登高望遠,撞鐘祈福,也是收穫。唯一遺憾的,辰山“十景”,沒有看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