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親(57)攢錢

在老家蓋完房子還完債,我們都不上學了,母親就開始攢錢。

賣羊毛,賣兔毛,賣雞蛋的零錢只要攢夠了10元,就去換一張整錢放在大櫃抽屜裏,攢夠了50元就去存到信用社在村裏的代銷員那裏。

賣豬的錢算大錢,如果大錢裏不夠整數(比如105,那就再湊上5元)就把手裏的零錢補上。

過上一段時間,再把零散的存單,集中存一張數額大一點的存單,300或者500。母親手裏凡是這樣的存單,都不知道是多少張小存單凝聚起來的。

存錢簡直成了母親的一種嗜好。捨不得喫,捨不得穿,有點錢就存起來。大概她的生活也是被一個一個的小目標所吸引,存到50元是一個小目標。100元是另一個大一點的目標。1000元是大目標。

爲了實現一個一個能抓住的目標,母親更勤奮的養豬,養羊。豬是來錢最見效的項目,不到一年至少同時喂出兩頭肥豬。爲了讓豬長得快,從春天長出野菜,到秋天沒了野菜的時日,母親都會到地裏拔野菜餵豬。野菜比草面子豬更願意喫,喫得多長得快。

這是每天都能看到的變化,從豬崽兒長到克郎豬。眼見着豬的變化,那就是實打實的成就。被成就感驅使着產生的動力,帶着快樂的味道,爲豬爲羊盡心盡力的付出。然後換回來的就是一張張10元的大團結,再把它們換成存單。

有一年弟弟單位集資,利息高於銀行。母親把自己的3000元錢讓弟弟帶回去,希望翻騰更多的錢。沒想到弟弟把這個事兒忘了。可母親心裏記得清楚,有一次問她的3000元錢。一下把弟弟問愣了,什麼3000元錢?母親提醒了一下,又說:“那錢你們花了就行了。我攢着也是給你們攢的。”弟弟笑說:“多虧兒你說了說,不然就被我晦彌了。”母親說:“恁掙那不費汗力的錢,拿錢不當錢。俺的錢都是血汗錢。出去了幾個,俺心裏都有數。”

和弟弟比,我在母親跟前兒就是個大騙子。80年代初,萬元戶可是個大財主,母親那時候就是萬元戶了。全公社也沒幾個萬元戶,公社書記在會上都表揚過母親。

80年代末,我來開發區後,濠南頭有一個廠長賣房子,4間房還帶廂房都裝修了,要17,000。回家跟母親商量買下來。母親不同意,說一輩子攢了這點錢,還能去買個房子花了?沒買,後來才蓋了房子。

家裏被扔了雷管那次我回去,把母親的三萬元的存單都帶回來存到這邊的工行。當時找了一個本子,一筆一筆記的很清楚。存錢的日期,利息,到期時間,都寫的很清楚,等母親來了一塊交給她。

妹妹買房子的時候,差了將近1萬元,我沒有回家去拿,就把母親的錢先給用上了。儘管後來妹妹還了,還是影響了利息,那時利息很高。

單位給職工蓋房子,78平,65,000元。我們手裏沒有錢,到外邊借來借去也湊不夠數,就用了母親的錢。當時是想借以後還。

母親搬家來的時候,我還了1萬元的利息。蓋房子花了1萬元,我當時想用自己的錢爲母親蓋房子。時間久了就把母親的錢給忘了,反正母親也不缺錢花。在這邊兒喫穿用,母親基本上不大用花錢。過年過節我們再給她點錢。母親手裏不缺錢。

母親天生是個攢錢的手,對錢特別敏感。銀行存錢的利息都能算出來數量。什麼時候存的,什麼時候到期,到期能得多少利息,心裏門兒清。

那年弟弟買房子,差了10萬塊,母親竟然就給了弟弟10萬。當時我很驚訝,啥時候攢了10萬塊錢。

母親攢錢還攢了個笑話。有一次她把箱子裏攢了多年的零錢,全都拿到銀行去換了現在的錢。那打10元的大團結還是連號的,當時就被銀行的員工們換去了。

我後來問母親爲什麼把那些錢去銀行換了新的錢?母親說年頭久了,怕以後不好用了。還說你不知道啊,以前那些存錢多的人家最後都變成廢紙了。我說你當了這什麼時代啊?這是共產黨的天下。有了100元的票子,10元的照樣花,更值錢。

後來翻遍了母親的箱子,沒找到一張大團結10元的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