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如意的生活,只有看開的人生(原創)

沒有如意的生活,只有看開的人生

文/青顏珠珠(中國 上海)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句名言出自《晉書•羊祜傳》,也被歷代很多詩人作家所化用。一代代傳遞下來,如今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俗語。尤其在困頓迷茫時反覆重申,堪當慰藉心靈的佳品。究其原因在於:共鳴;高度的共鳴和普遍的認同。

        那麼如意的生活是怎樣的?能否獲得?能否維繫?筆者認爲:不同時代背景下有不同的物質條件和精神追求。作爲不斷成長的個人也有人生不同的預期。所謂如意只是滿足了當下的生理或心理預期,不會一成不變。所以在滿足溫飽的基礎上打開視角,調整心態是當代人的如意之道。

豐衣足食是基礎

        1843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結構理論。人類的需求界定爲: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誼),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五類。從我國五千年曆史進程來看,絕大多數老百姓像今天這樣衣食無憂的好日子並不多,喫飽穿暖往往就是最大的滿意。最悲催的時代有易子而食的紀錄,這樣的生存狀態根本遠離如意的境界,能相對舒適地活下去就是最大的幸運。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並非人人溫飽,飢餓還困擾着貧窮的國家及區域。一樣的道理,生存是基礎。難以果腹,無言如意。

功成名就非圓滿

        事業上有建樹,實現或者至少部分實現自身的價值的“成功者”是否覺得稱心滿意?

        西晉位列三公的羊祜儀表非凡,才智過人且品行高潔。深受荊州百姓甚至敵對的東吳軍民愛戴。民衆爲他所立的羊公碑引得無數後人墮淚。但,他無子而終。

        隋文帝楊堅在中原動亂三百多年後實現了統一大業,與獨孤迦羅君後恩愛,堪稱圓滿。發生家內感情糾紛時楊堅曾策馬狂奔二三十里,自嘲“吾貴爲天子,不得自由”。原來情感不如意,天子不例外。漢武帝、唐太宗在晚年都夢想長生不老,由此誤食丹藥,反而折損天壽,真真是求啥不得啥。

        清代納蘭性德出生權貴之家,才情非凡。他在《蝶戀花》詞中感慨:“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月亮盈時少,缺時多,何況凡俗?痛失愛侶後,留下很多精美絕倫的作品,他卒於芳華之年。

看開淡然可如意

      既然人生的缺憾,帝王將相都不能避免。面對不如意的境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角和策略。同樣被貶謫的命運,東坡先生用“明月清風我”一掃心靈的霧霾,“竹杖芒鞋輕勝馬”踏遍蠻荒之地,終而獲得“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人生答卷。這是接納生命中的不如意換來的大自在。一樣才華非凡的秦觀卻不能走出“飛紅萬點愁如海”的心境,剛過五十,就自作輓詞,一語成讖。個性雖然不一樣,但是改變視角,漠視失去,珍惜所有,這樣的轉念不是成空,而是解開當下與預期落差失衡的心路。

      歷史悠長,人生苦短。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寫到:“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謂幸福是在於認清一個人的限度而安於這個限度。”你受的這點點苦,遭的這點點罪,在無數前人登場過的舞臺上根本不足一提。不盡如意是不能避免的。那就接受當下,接納缺憾,學會釋然這點不如意。在每一個嶄新的清晨對自己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