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女人買了房卻忘記給孩子註冊,心也太大了吧!”

作者 | 盧璐

來源 | 盧璐說 (公衆號:lulu_blog)

一直有媽媽給我留言,讓我說說法國教育,是不是也這麼焦慮?

其實,我一直不太敢隨便討論,教育,這個盤子太大了,情況太多,無法一概而論。話怎麼說,都難免偏頗。

轉眼孩子們在法國讀書兩年多了,尤其思迪已經上初中了,功課漸重,壓力逐增。並沒感到法國教育有咋好,也沒發現有多快樂,我只覺得時時要被逼瘋。

今天,我還是來說說一點個人的經歷吧,也許對我們有點前車之鑑的意義。

去年夏天,有天我和一個正在倒騰房子的朋友聊天,她把現有的房子賣了,買了一塊地,要建個新房子,中間租了個公寓,準備過渡兩三年。

我們一起計算着啥時候簽約,啥時候過戶,啥時候搬家……正說着,我無意地問了一句:“學校呢,接送方便麼?”

沒想到,她一下從凳子上跳起來了,驚慌失措地說:“不知道,我忘記了。”

法國的公立學校,無論是租房還是買房,都要在市政府註冊,就近入學。她跑出去打了二十分鐘的電話,喜滋滋地回來說,搞定了!回頭去交個租房合同,就可以入學了。

雖然這些年,我一直沒覺得我是顆捲心菜媽媽,但無所謂到這種地步,還是讓我有點驚訝的,我問:“這學校怎麼樣,你要不要打聽一下啊?”

她聳聳肩地說:“小學,離家近,不用我去送,就是好的。”

當然,粗略到八月還沒註冊學校的媽媽,在法國也算是少數的。

可根據我這些年的觀察,從大面上來說,法國父母尤其是中產父母,雞歸雞,卷歸卷,教育歸教育,總的來說,還是淡定的,並沒有一發破的,坐立不安。

一定有很多人在我之前,已經分析過了原因,例如國外人口少,福利高,大學容易上,職業教育發達等各種原因,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現實總是很骨感。

法國做了無數次調查,即使職業教育發達,毫無懸念,還是學歷越高收入越高。

很明顯,學歷越高收入越多

而在法國呢,上大學(Université)很容易,只要有高中畢業文憑,就可以註冊,可大學讀五年,即使畢業也沒有高等學校的文憑值錢。

在法國有用的學歷是高等學校(Grande Ecole),可向來是規模小,招生少。譬如2021年,法國排名前24所商學院,加起來總共收了7500個學生,其中還包括一小部分海外生。想進去,真的沒有那麼容易。

那他們爲什麼還不咋焦慮呢?

這個問題,我覺得還不如反過來問:“爲什麼孩子成績不好,進不了好學校,我們會焦慮?”

對我來說:孩子讀不好書,上不了好學校,怎麼能找到好工作啊?這不就等於被社會淘汰了麼?到頭來還得待家裏跟我這兒啃老,這豈不是越過越不如意?。

同樣的問題,我也問過很多法國的朋友,他們說:“這的確是個挺值得思考的問題”, 思考過後,不止一個人反問我:“那麼憑你個人的執念,拼命強迫孩子學習,到底能對孩子,尤其是中學之後的成績,產生多大的影響力?”

我想了想說:“這的確是個挺值得思考的問題”。

法國是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學制。思迪上法國的初二,等同於國內的初一。現在,除了中文,其他的課,我都已經完全插不了手。

不僅是功課本身難,而且小姑娘雖然剛過12歲,就已經知道跟我念念有詞地辯論,常會把我駁得稀里嘩啦,不知怎麼接下句。

所以,我真的無法展望,等她上了高中之後,我的督促會對她產生怎樣的影響力?

之前我家阿姨請假,她要去參加外甥女的畢業典禮。我隨口問了一句:“啥學校啊?”沒想到,居然是精英中的精英,每年法國國慶日都組方隊參加閱兵的那一所!

我的老天啊?我馬上停下手裏的工作,問了一堆問題。

我家阿姨的父母都是葡萄牙人,五十年代移民到法國,喫苦耐勞討日子。生了三個孩子,哥哥修車,妹妹都在超市工作,妹夫是卡車司機。他們生了三個女兒,一個學美髮,一個學護理,還有一個,進了名校。

我問她:“那你妹妹到底怎麼把孩子養進名校的?”

她說:“真的啥都沒幹”。

這個孩子從小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學習特別棒。是她的中學老師建議她去考預科,幫她寫了推薦信,本來妹妹妹夫還顧慮,畢竟要晚上班很多年,還不如學一門手藝。

不過孩子爭氣,不但考上了,還有獎學金和補助,家裏沒咋花錢。現在工作也敲定了,直接進了法國鐵路局中央管理層。

聽了外甥女的故事,我第一反應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人人都想要有好成績,可畢竟學習的過程是艱苦和枯燥的,而就像是我家這兩個生在蜜罐裏,從來沒有飢餓感的孩子,完全沒有危機意識,怎麼會有動力?

這個邏輯也是可行的,可在我的身邊,還有另一個例子。

我朋友夫妻兩個人都是名校學霸,現在都是公司高管,生了兩個女兒。

大女兒從進幼兒園開始,就是學霸,現在上高中了,法語中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西班牙語,沒有一門課不強的。而且不僅學習好,而且很有運動天賦,整天還笑嘻嘻地陽光無比。

可小女兒完全不是這樣子。小女兒長胳膊長腿,又聰明又漂亮,可整天粗心大意,散漫不已。學習要盯着,成績只能在中等和中下等之間晃着。

很多次,她皺着眉頭跟我訴苦:“我把在大女兒那省下來的勁兒,都用在小女兒身上了。”

也許你會說,這只是兩個特列,然而我一直記得幾年前,我在法國學校當老師的經歷,非常明顯,孩子越大,父母對於孩子成績的影響力越小。

小學學習好的,都是抓得緊的父母,而中學以上學習好的,或者是特別聰明的,或者自己對自己有要求的,肯努力的孩子。

教育領域到目前爲止,我們總是在用定點定位來研究成功案例,什麼哈佛女孩劉亦婷,或者教育專家尹建莉,都是因爲某個孩子“成功”了,然後就去挖掘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可這完全無法解釋,在多子女家庭中,爲什麼會有某個孩子特別突出的優秀或者惡劣?

估計很多人會說,這一定就是原生家庭傷害啊,父母偏心,重男輕女,都是無可挽回的?這我承認,然而,對一個成年人來說,你是如何成就你的一生,原生家庭傷害,一定不是全部。

我想,應該有很多人讀過一本大火的暢銷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好繞口的名字,我更喜歡它的英文名字《Educated》。

這是一本作者自傳,作者生在父母拒絕讓孩子去學校受教育的摩門教徒家庭,從17歲前從未進過學校,但憑着她的努力和不放棄,最後考入劍橋,哈佛深造,拿到博士,成爲歷史學家。很有意義,非常精彩。

如果你是想總結經驗,如何把孩子送進哈佛,那就別看了,因爲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教育體系的不同,對我們而言,並沒有複製性。

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是:作者的父母生了七個孩子,拒絕他們去學校,最後卻有三個孩子拿到了博士學位,就算是特別有心培養,估計也很難達到這個比例吧?

所以,就一個人而言,你究竟會成爲怎樣的人,讀怎樣的學校,達到怎樣的成就,和父母的原生教育有關,更還和先天的個人基因,後天的個人際遇,以及時代、機會等,各種因素都有緊密且不可分割的因素。

就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裏的作者,她之所以想到“背叛”父母去讀書,起初就是因爲在七個子女中,她和第一個走出摩門徒家庭去讀書的那個哥哥,走得比較近,而不是源於父母。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強調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三歲甚至更小,就開始有了父母之外的經歷,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同學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門口的保安,食堂的阿姨……這些都是存在於父母之外,不可控的個人經歷,卻會着實地影響着他們的一輩子。

人類向來是一個短視的動物,只相信自己看到的。

所以全中國最焦慮的父母,都在北京的海淀黃莊,因爲那裏聚集着全國濃度最高的“考一代”。

誰能說服,那些憑着高考,徹底改變命運的父母們,不逼着自己的孩子去讀書呢?

同樣的道理,環顧前後左右,全是獨生子女的我們,沒有比較,沒有現實,怎麼能夠意識到,又怎麼能夠相信父母家庭的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力,只是他們人生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

用中國的老話來總結一下,大概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

看到這裏了,我知道,達觀的人會釋然一笑,而焦慮的人,卻會更加焦慮,無解的論題。

盧璐:有兩個女兒的留法服裝碩士、作家,行走在東西方文化差異裂痕中間的,優雅女性自媒體。新書《三十幾來得及》,《有實力纔有底氣》正在熱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