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记“观妙入真——永乐宫特展”

21年10月10号,山西博物院的临展——永乐宫特展落下帷幕,据说下一站要去深圳,真是聚散两依依。

说两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展品吧。

一、鸱[chī]吻

第一件是永乐宫三清殿上的鸱[chī]吻。

鸱[chī]吻(早期称鸱[chī]尾)是古代建筑上正脊两端的构件,结构上有配重稳定的作用,兼做装饰。

最早在战国时期的铜鉴上可以看到屋脊上的三叉形装饰。

典籍记载,鸱尾最早汉代已有,但考古资料尚不能证实。《唐会要》中记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qiú]尾似鸱[chī],激浪则降雨。遂作像于屋,以厌火灾。”

汉代柏梁殿发生火灾后,越地的巫者说:东海有一种鱼,长着虬[qiú]龙尾巴,样子象鸱[chī]鸟,尾巴激起波浪,就会下雨,于是在屋脊上做它的形像,来防止火灾。

晋代明确有鸱尾,为上翘的鱼尾形象,式样比较简单朴素。

北魏九原岗壁画墓《门楼图》上有鸱尾的形象。

到唐代中晚期,由“鸱尾”变成“鸱吻”,前端改成兽首,张口吞脊,是一大变化。

宋代,在鸱吻背后又加一小兽,此后成为定制。

金代的鸱吻,演变成龙的形象,或应称之为“龙吻”,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建于金皇统三年(1143年),其上的龙形鸱吻为龙身,唇后出前爪,尾部出后爪抓住尾尖,形成一个洞,打破了传统式样。

本次展览的元代永乐宫三清殿的鸱吻就是这个形象。

此后明清都是龙形的鸱吻,制作的更加华丽。

三清殿的鸱吻,是1959年永乐宫拆迁时卸下的,现永乐宫殿顶的是复制品,这是真品首次离开芮城展出。巨大的鸱吻高达3米,身披漂亮的孔雀蓝釉色,是整体烧成的,足以体现古人技艺之精湛。

鸱吻上还装饰有胡人献宝、雷公、风伯等图案,值得细细品位。

二、《朝元图》

第二件是三清殿的《朝元图》壁画。

永乐宫1247年始建,1358年完成,原址在晋南芮城永乐镇,传为吕洞宾的诞生地,是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壁画面积430平方米,由马君祥、马七等人绘制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表现了六帝二后率领二百九十位神仙朝拜三清的浩荡场面,命名为《朝元图》,是我国壁画工笔重彩的巅峰之作。

此次展览的壁画是高清扫描后打印的,可近距离观摩,其实比去实地看的更清楚。

壁画线条精炼,有长3米的天河带,一气贯通,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冷艳,群像排列有致,气势宏大,可比肩于1508年意大利米开朗琪罗所绘制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真正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些山博的志愿者小伙伴,开展以来,念念在兹,又是听讲座,又是看展,又是做绘画教育,帮助小朋友感受艺术的魅力。

10月6号,幷州城秋雨绵绵,和大家再看永乐宫特展,算是做了一次告别。

谁知此后S不辞辛苦,从晋中又驱车来看。

W素习美术,曾在永乐宫住了40天,临摹《朝元图》的托炉玉女,说起来就眉飞色舞,那份从心底流出的热爱是藏不住的。

Q在展览的最后一天,又去旁听了策展人讲永乐宫的故事,被布展的艰辛和策展人的苦心所感动,感想就洋洋洒洒写了十一条。

W和Q是永乐宫特展的最后两名观众,仿佛要去做个最后的道别,她们在展厅不期而遇,闭馆时间已到还依依不舍,被保安赶出展厅。

美是人生中最值得追寻的,它就在凝视者的眼睛里。永乐宫七百年前所创造的美,历经岁月的流转,仍然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借用Q朋友圈的一句话:传承保护,是缔造者、拥有者与保护者爱的传递与延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