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後⑥

好久沒有更新《鄉土中國》系列了,今天來聊聊接下來的章節,禮治秩序。

要了解禮治秩序,首先了解一下禮。什麼是禮?費孝通先生在本書中給出的解釋是,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爲規範。合於禮就是說這些行爲做的是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

一般來說,西方是“法治”社會,而我們是“人治”社會,但是本書卻認爲其不清楚。法治的意思並不是說法律本身能統治,而是說社會上人和人的關係是根據法律來維持的。那人治呢?難道說的是全靠人嗎?其實並不是,這背後其實是禮治。

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行爲規範的目的是在配合人們的行爲以完成社會的任務,社會的任務是在滿足社會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們要滿足需要必須相互合作,並且採取有效技術,向環境獲取資源。這套方法並不是由每個人自行設計,或臨時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規劃的。人們有學習的能力,上一代所試驗出來有效的結果,可以教給下一代。

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

書中講到費孝通先生在抗戰期間,住在昆明鄉下時,初生的孩子整天哭,然而找不到醫生,後來去請教房東老太太。房東老太太只聽了哭聲便斷定是牙根上生了“假牙”,其實那是一種細菌,她去找了藍青布,包裹了鹹菜,去擦孩子的口腔,過了一兩天就好了。

這就是傳統社會所積累的經驗,在鄉土社會中,大家長此以往住在這裏,流動很少,基本上你成長遇到的問題,之前就有人遇到過,所以去請教他們就好了,一定會有經驗所積累出來的答案來給你。

還有一方面,禮不是靠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所以孔子有一段話對禮說的很清楚: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爲前提。鄉土社會滿足了這個條件,但是在變遷很快的社會里,禮治就起不到作用了,因爲它應付不了新的問題,要應付的問題如果要由團體合作的時候,就得大家接受一個同意的辦法,要保證大家在規定的辦法下合作應付共同的問題,就得有力量來控制各個人,這就變成了“法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