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我的財富思維

      冥冥中是不是上帝的安排?

      今天在看高效能人士7個習慣當中,史蒂芬·柯維講到他妻子有一個固執的偏好-------似乎對某一品牌的電器有一種絕對無法理解的癡迷,有時即使經濟拮据的時候,還會跑到50英里開外的大城市去買該品牌電器。他很是不明白,曾因這個問題幾度和妻子反目。他通常會逃避,認爲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擱置它,否則一定會失控,口不擇言,而每次出言不遜後,他又得再回去道歉。

      她對這個品牌的癡迷還並不是困擾我的最大問題,她爲這個品牌辯護的那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才真的讓我難以接受。如果她乾脆承認自己的做法缺乏理性,完全是感情用事,我大概還能容忍,但是她卻一再辯解,實在讓我煩心。

後來有一次,他們在甘蔗地裏兜風時,聊起這個話題,他妻子好像第一次思索自己癡迷於這個品牌的原因,就因爲這個品牌的公司,在父親陷入嚴重經濟危機那個時候,曾經允許賒賬給她的父親進貨,父親才得以渡過難關。所以她對這個品牌除了癡迷,還有一種好像是對父親的忠誠。瞭解這個情況的時候,他就理解了妻子。

我們發現,看似瑣碎的小事,往往也源自刻骨銘心的情感經歷,如果只看表面,而沒有挖掘深層的敏感問題,無異於在踐踏對方心中的聖土。

      這就讓我想到我買菜,總是會去買青菜,豆腐,豬肉這三樣,是不帶一點猶豫的,另外蘿蔔,茄子、胡蘿蔔、蕃茄豆角也會買,其它的總是斟酌了又斟酌,驚覺這幾件東西里都有爸爸媽媽的影子。

    因爲爸爸喜歡買肉和豆腐,

    媽媽喜歡種青菜,還有胡蘿蔔,白蘿蔔,包菜,番茄,茄子,毛豆。都是以前媽媽會種而我會去買的。

      原來父母的影響一直在。我也知道我爲什麼這麼節儉,不敢浪費糧食和亂倒食物,那個時候物質匱乏,普遍比較節儉,沒有什麼可以浪費的。導致現在要是浪費糧食就好像是違背了父母的意志及對父母的不敬 ;  同時也理解先生買菜,爲什麼和我不同,因爲他生活的家庭,父母的影響和我不一樣!

      但先前我們都沒有理解彼此,先生老是懟我就喜歡買這幾樣,沒新意,就不考慮他人需求。而我總會咋呼他在喫上面,我認爲的大手大腳(也許於他自己也是節儉的)。我捨不得倒掉不新鮮的食物,就說我節儉到哪都不知道,言語裏甚至有攻擊的成份,彼此很不開心,又誰都說服不了誰。

      現在明白爲什麼了,因爲我們都沒有挖掘對方深層的敏感問題,只看表面,就會說自認爲的人家的不是。

      不會 ,有時更是不屑,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這真的是無異於在踐踏對方心中的聖土,尊嚴 ,能舒服嗎?

        對方會給你好的回報嗎?這無異於天方夜譚。所以也就明白彼此之間爲什麼經常很不愉快了。

    還要這不愉快一直繼續嗎?不要!

    珍珠老師在羣裏分享的《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這本書,以前小懶多次的在穿搭羣裏分享。但我一直沒有機會好好的去看它,今天有空有幸去讀了一回,才知這些都不是誰的錯,這些都是自己思維方式惹的禍。

    小時候語言的設定,父母的影響,看到的一些事,特殊事件的影響  以前認爲,節儉是好的,浪費是可恥的;  花錢就是可恥的,給自己買衣服,注重穿着是不對的,或者說美容護膚追求美也是不好的,可恥的,都是一種浪費,還有一種觀念是買不起,用不起制約着我; 

    現在開始看《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改變自己的思維,改變自己的行動,然後改變事件的結果,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