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见菁华

喜欢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浩瀚无垠。

它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书画艺术,

植根于中华文化肥沃的土壤,

生根、开花、结果,

繁荣丰富了中华文化的

品质与内涵。


中国书画是我的爱好之一。

我喜欢行书的厚重睿智,

如行云流水;

喜欢篆书的精巧工整,

象形中寓意;

喜欢国画的泼墨点染、

气象万千,匠心独运、

以简制繁、奇妙无穷……


山水有情,字画有声。

我爱这氤氲弥漫的

一山一水,

我爱这挥斥方遒的

一笔一画。

它们和我,声情并茂,

它们是我的,灵魂伴侣。



文物见菁华 (行书)



山门多事问花之(篆书)




井水有人歌柳永(篆书)


注: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出自南宋叶梦《避暑录话》。这句话是对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评价。

“井水处”:指的是人群聚集的地方。

因为北宋时期,柳永的词深受人们喜爱。柳永词常被人们唱颂。

古代市井生活用水的来源,要么河水,要么井水。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家。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一方面,说明柳永的词通俗易懂,易于风行,盛行于市井巷陌。

另一方面,说明柳词传播泛围很广。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的影响甚大。

南北宋之交的王灼说,今少年 “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

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矩、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

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铺叙、景物描写、意象组合和题材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

故苏轼作词,

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

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

黄庭坚、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

秦观的雅词长调,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

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而来。



国画:咏梅图



国画:晓风影月



东边日出西边雨
一鸟不鸣山更幽 (篆书)



古城毕竟属名城
文史相沿自可矜
荟萃神州书画展
他年盛事说江陵
行书诗一首



篆书:伯牙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