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經十三篇》

《棋經十三篇》買回來有段時間了,一直沒看,今天有空在家一次讀完了。

棋理通兵法,故參考《孫子兵法》而寫的,弈者:上者,遠其疏張,置以會圍,因而成得道之勝。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爭並求利,故勝負狐疑,須以計數以定。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罫,以自生於小地。下棋有如此之分,而生活中亦能看到不同的區別,着眼於全局的人,與之在乎眼前一隅之人確有不一樣。

本書十三篇各有所論:

篇一論棋盤,棋盤爲方,其子爲圓,局方而靜,棋圓而動。局之路由一而據其極以運四方,四方各九十路,成三百六十行,棋子黑白各半以法陰陽,形成萬變之棋局,亦如天地之局。所以很多古人比喻把人地如棋局、人生如棋局等等,是出於同樣的哲學基礎演變而來的。

篇二論得算,棋者,以正合其勢,以權制其敵。這篇引用是孫子兵法中“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乎無算乎”,強調的是“廟算”也就是運籌帷幄。

篇三權輿論佈局,弈棋佈置,務守綱格……就是一些基礎的習慣,比如定式而後拆二斜飛、拆三、四、五……等等。就論棋力剛開始的分佈。

篇四論合戰,講了很多在博弈過程中的一些思想,比如高者在腹,中者佔角,下者在邊……善勝敵者不爭,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亂……這完全是按用兵之法而論。

篇五論虛實,夫弈者,緒多則勢分,勢分則難救。如《孫子兵法》中的虛實篇一般,避實擊虛,善攻、善守。這幾面比較有收穫的一點是“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就是中庸之道就像只執一端一樣,無過也不及,但不懂得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缺乏變通,是不可取的。這是中庸之道不可取的地方,是讀了這麼多書覺得批判得比較對的地方,也可能書讀得少了。

篇六論自知,講了五種判斷的方法,如何通過知而判斷勝負,不多敘述……

篇七論審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也有說通則達的)”窮指窮盡而非貧窮。審其局勢無非強弱,局勢以贏,專精求生,局勢以弱,銳意侵綽。即弱方要專心求進取突破,而改變局面。

篇八論度情,人生而靜,其情難見,感物而動,然後可辯……講了六種不同的人,通過人判斷棋局面,或者通過棋投射人。挺有意思一篇的。都是通過對比的不同反應不同的人,比如: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心散。

篇九論斜正,其以變詐爲務,劫殺爲名,豈非詭道耶?即棋符合道德嗎?符合君子之道嗎?

篇十論洞微,圍棋雖只是黑白二子,但其所包含的變化和道理則非常之多,細微的觀察其以論其道。道之細微,其小無內。記着誰說了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來着,從一些小事可見道。

十一論名數,比篇論述圍棋的三十二種行期術語,即不同的走法和作用,同樣一顆期,在高手眼裏能用出千變萬化,在我眼裏不就一顆棋嗎[微笑]

篇十二論品格,棋分九品或九個境界,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不同的等級代表着不同的棋力,也代表着不同的境界。九品劃分法是依照“九品管人法”又稱“九品中正制”而定的,不過現在國際以日本九段定位。

十三篇論雜,輪到一些具體下法的利弊、看法、思想。不會下棋,看不懂。

大概對棋經有一個瞭解,對棋理也頗爲喜歡,就是不會下棋。傳統來講棋的高低代表着這個人的境界,不過現在的圍棋不一定了,因爲只專注與取勝,而不是專注與其背後的“兵法”,所以下棋之人也是各有所求,各有所得。

不過把現實世界比喻成棋盤,把自己比喻成棋子,棋局就有意思多了……這樣能思考的也就多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