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再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

10.18—10.24主題來了,《風語||假如……》最低字數:故事1800、散文1000,文章如果不達意會被拒收哦!優秀的詩也收,但每人只限一篇。(爲了不盲目完成作業,作業要求提高,打賞加倍,讓你思有所得,寫有所悟),@藍雪冰湖 99 爲收作業天使,@51妹傲雪 爲助手
投稿專題風語閣文苑

身爲現代社會的我們很難體會到海倫凱勒生活那個年代是多麼艱苦的。一提到海倫,就會想到馬克吐溫的一句話:“十九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

其實在這本書裏不僅僅有海倫凱勒的堅強,還有家人和老師的教育,這本書不僅是激勵我們積極陽光的生活,還有更多對生活的認知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海倫凱勒生活的背景吧!

1880年已是第二度次工業革命時期,此時美國已經抓住了這次知契機,和後起的德國率先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海倫凱勒出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而此時美國的教育事業已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所以海倫還算很幸運的。也就是這樣的生活環境,讓她有了一個相當不錯的教育環境。

而海倫的家庭背景也是很不錯的,父親是聯邦軍隊上尉,母親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可見她的家庭環境也是十分優越的。唯一不如現在的,是醫療技術。如果換做現在,海倫是不存在的吧,畢竟條件那麼好,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給海倫治療的。

所以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無論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

海倫出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一個叫塔斯坎比亞的小鎮,兩歲的時候得了急性腦梗塞,病魔奪走了她的光明與聲音。從此她只有靠手去摸,靠鼻子去聞,靠周圍的氛圍來感知這個世界。

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作者在第二章點明瞭主題,她說第一天她要長久地凝視我她心愛的安娜·莎莉文老師。第二天,她要去看一天運行的軌跡和博物館,來探尋人類發展的歷程。第三天,她要好好看看這座她生活的城市。

一個盲人的世界是很敏感的,因爲我曾經就是一個盲人,倒是我可以聽得到,雖然只有一隻耳朵,少了立體感,我還是特別怕失去我另一隻耳朵的。哈哈!

在海倫凱勒寫的這本書裏,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是莎莉文老師,她的條件就沒有海倫那麼幸運,她從小吃了不少苦,纔在一個好心人幫助下上了盲人學校。所以說人的成功機遇是必不可少的。

這是在父親走後我第一次重讀這本書,之前是不敢觸摸的,因爲每一章都能引起我對父親的思念,父親就是在這本書裏找到教育我的方法,那種思念會讓我覺得特別孤獨,除了他彷彿沒人會那樣無微不至的關心我心理的變化。很多人都會好奇我們是如何識字,如何認知物品的。其實我們的心裏是沒有任何標準的顏色,形狀概念的。父親教我第一個字是水,他說水是萬物之靈。而海倫在學習的時候也會覺得水最難理解。還因爲水杯和水這兩個詞語和莎莉文鬧了小脾氣。

我們識字靠的是觸覺和心理感知,比如摸到蘋果,父親就會在我手心或者後背寫下蘋果,或者畫個簡筆畫。父親的字很好看,畫畫也惟妙惟肖。如果不是因爲我,他一定會做一輩子出色的人民教師。

在我潛意識裏父親的讀書聲是我唯一認知世界的途徑,因爲和同齡孩子,乃至和其他人比我都是另類與孤獨的。這並不是我自卑,而是必須認清現實。所以上學的時候我時不時就成了學校的焦點。每做一件事都會有人議論。無論是誇獎還是批評。

所以通過莎莉文老師對海倫的教育方式,我們也可以考慮到我們現代人對學生,對子女的教育,教育不在於打罵,拉着講道理。小孩子意識裏不知道什麼是道理。更不能命令似的告訴他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我們要讓他自己去嘗試,然後再告訴他爲什麼不能,自己經歷一次,比你苦口婆心說的一千次管用。

海倫凱勒不但是哈佛大學畢業的學霸,還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她聽從了別人的建議把時間用在了和自己遭遇相似的兒童身上,和沙利文老師一起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盲聾孩子。

父親說我如果我有海倫凱勒一樣的愛心,或許命運就會不一樣。因爲我會在相互傳遞的愛中匯聚更多的愛。偏偏我不務正業選擇了流浪的生活。他不知道的是,我還走進了並不幸福的婚姻,讓自己的生活空間急劇縮小。

有時候會想偏偏這些人在歧視與不公的夾縫中生存,偏偏又是這些人最懂的人性,又願意做關愛別人的事。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不會再有盲聾的殘疾人,或許我們對公益事業有更進一步的完善,讓他們不再流浪,讓他們活出自己的尊嚴。

有一天在大街上碰到孩子們玩耍,不會聽到:“你媽媽是瞎子。”而是聽到:“人家看不到都活得如此精彩,何況我們正常人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