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束光的《自卑与超越》

最近这段时间,特别喜欢心理学的书,《自卑与超越》就是其中之一。正像每一个心理学家往往自己就是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的患者一样,我也有很多焦虑,很多困惑,很多恐惧...对这样的书感兴趣,其实是想先把自己“治好”。最起码可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进而完善自己。令我惊喜的是,这些心理学的书籍在给我“解药”的同时,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启发和改变。

表扬要慎重

在鼓励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好像鼓励、表扬就是解决一切困难的万能钥匙一样。动不动“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是个天才!”等等,其实这样的鼓励和表扬要么浮于表面,孩子听跟没听一样;要么让孩子更加“自恃”。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没有作用的,甚至会有害。“你真棒!”干啥都“你真棒!”孩子棒在哪里?你得指出来啊,得具体(是认真思考,还是积极回答,还是努力尝试等等),要不孩子就飘飘然,然后不知所以然。而“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天才”之类的话,其实会害了孩子。心理学认为,人都想寻求自己的“优越性”,都要觉得我跟别人不一样,这种价值感和优越感,会让人非常受用,不愿意“放下”。所以,你这样夸他,不会让他有任何进步,只会令其洋洋得意。“我既然很聪明,很有天赋,那我干啥还要努力。我一努力再显示不出我的天赋呢。”所以,这样的赞赏和鼓励还是不要的好。你可以说他很努力,很有自制力,很勤奋,甚至很有礼貌,很宽容,很大度等等。因为这些都是他后天的努力,而非“天赋”。这是我学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收获。

说到天赋,心理学认为,人天赋的差距是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关键在于后天的“刻意练习”。我们之所以不行,是因为我们“刻意练习”不够。我觉得“刻意练习”在技术层面或许可以,但是在艺术层面,好像刻意练习就不一定奏效了。因为艺术全是个人的感悟、创意、审美等等。艺术的珍贵也在此:就是个人的独创性,无法复制性。《刻意练习》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我再也不会妄自菲薄,不再轻易否定自己,相信很多东西,如果我足够努力,我也可以做到。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督促自己不断成长。

其实,可以把表扬变为讨论,变为想办法。孩子在讨论,在想办法的过程中,也会锻炼自己的思维,内观自己,从而自我教育,获得成长。比如,夸孩子写作有天赋,不如让他跟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把文章写好的,需要注意什么,大家可以向他学习什么等等。把这种“天赋”变为教育资源,让大家学习写作的方法,学习别人勤奋练习,注意观察,随时记录的好习惯等等。我想这才是对大家都有益的。

另外,在生活中,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表扬一个人,最好“秘密”进行。尤其是两个人的时候。记得刚分到这个学校,我跟一个一起分来的老师一起讲课,讲完课,一个老教师对那个同事大加赞赏。我就觉得你是说我不中用吗?是衬托我不行吗?我当时很生气。直至今日才慢慢理解和释然。后来,我发现生活中,大家基本都有这种感受。所以,有时候表扬同事的课,我都会私下真诚的表扬其优点。不敢在人前大加表扬了,尤其是两个人一起讲课的时候。我想对学生也是一样,要避免这种情况,既要让一个学生受到鼓励,又要让另一个同学不至于失落,甚至胡思乱想。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润物细无声”地改变自己的缺点,这是我的教育追求。

超越自卑

自卑,是我心里一个根深蒂固的东西,想要连根拔起,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可以认识自卑,了解自卑,感受自卑,接纳自卑,进而超越自卑。不与自卑对抗,不对自卑进行评价,只静静地感受它,接纳它,想办法做一些可以减弱它的事情,进而逐步超越它。我把书里超越自卑的三个建议写下来,以此来督促自己。

第一,把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联系起来。只有把自己这一滴水放到社会的海洋中,才不会干涸。社会的价值感会让人更有成就感,感觉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我常说一句话:“人是会死的啊!”是啊,人终会是死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活着的时候才要更加散发光和热,温暖自己,也照亮别人。绝不是因为人终有一死,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看透生命的短暂,仍然努力不断,这才是一个人该有的状态吧。

第二,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现在的教育动不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以打败别人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好像自己坐在了山巅,就可以俯视一切,,就可以拥有一切幸福和快乐一样。孰不知,“干掉“别人无法让你真正幸福快乐,也不利于社会进步。去年网上那个因为嫉妒全班第一,杀死同学的例子就是一个铁证。一味地强调竞争,忽略合作,会降低工作学习效率,影响人最终的幸福感。突然想起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现在它真正来到我的思想里了。让自己幸福快乐成长进步,也让别人幸福快乐成长进步。大家可以“争”,争的是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第一”的结果。现在我就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我的学生。我希望孩子的心胸是开阔的。既有舍我其谁的霸气,又有你也很棒的温柔;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发现别人的优点。不自高自大,不小觑排挤欺负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永远以一颗谦虚上进学习的心去追求,去努力。

第三,要有平等意识。所有的孩子跟自己一样的,老师没有高高在上,只是闻道有先后而已,这是我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永远不自大,不自以为是。摆平一颗心跟学生交流,跟学生探讨,跟学生一起成长。

最后简单说说关于懒惰。人到中年,才慢慢看见自己。慢慢觉得,老师的专制,老师的体罚,老师的愤怒,老师的指责、批评,都是懒惰的表现,因为他不愿意去想办法,也没有办法,只能愤怒,只能指责,只能批评,来彰显自己的尽职尽责。其实是思想懒惰的表现。老师更多的是一种脑力劳动,应该更多的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孩子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正确的认识自己,努力成为更好地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发怒(发泄情绪),批评、指责。和学生一起成长才是最好的成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