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力平:關於論文選題的幾點參考意見

按照要求,碩士生博士生們或遲或早要寫作學位論文,此前要提交開題報告並通過審查。做這些事情之前的一個關鍵工作是選題,爲自己未來的論文確定一個題目,構思一個研究框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選題是大家都要做的事,碩士與博士的區別也許是題目的難度、深度或所涉及的工作量。

一個適當的題目可以爲我們節省許多時間,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選題至關重要。恰當地選題,有時還能使我們沿着正確的道路做出努力,進行有益的探索,最終形成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成果。就這點而言,碩士與博士沒有區別。

如何找到或確定一個適當的題目,似乎沒有一個現存的適用於各學科的標準。我們需要摸索,可能爲此花費大量工夫,並經歷很多的曲折和煩惱。這些,應當看成是自然的事情,幾乎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就此而言,人與人的區別也許是程度不同,表現方式不同。如果這也算代價,那麼應該說,值得去付出,值得體驗一下。沒有過這種體驗的人也許是尚未成熟或成熟程度不夠充分者。

在爲大家給出我個人的參考意見之前,我還想說一下:儘管我們缺少關於什麼是一個適當題目的統一標準,但我們實際上知道什麼不是一個適當的題目。

一個不適當的題目有這麼幾個特徵或至少其中之一:

一個大題目,它的邊界不確定,我們無法判定這個題目應從什麼地方開始或在什麼地方結束。比如說,“論國際金融發展”、“論中國金融發展”。人們沒法去編制其容積不確定的籮筐,不管這個“籮筐”的可能形狀被描繪得有多麼優美。

一個主要需要想象力而不是邏輯分析力的題目。例如,“論國際金融未來發展方向”、“論中國金融未來發展方向”、“銀行業向何處去”。學位論文,或者說任何科學論文,考察的是作者個人的邏輯分析力 ——nothing else!一個主要需要想象力的題目與一個大題目一樣,也具有邊界不確定的特點。

一個允許作者東抄西湊、玩弄無規則馬賽克遊戲的題目。這種東西,我們在今日流行報刊中可能已有見識,不必羅列於此。時下一些學校作業或學位論文中也很常見。這亟需同人當心。

一個要求太多工作量和文獻信息的題目,這些要求超出了我們目前所掌握資源的範圍。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農村地區非正規金融活動的規模和分佈特點”。

以下是關於論文選題的幾點參考意見(稱它們是“原則”,主要是爲醒目起見。這幾點其實是“注意事項”):

原則一:確定您準備涉獵的學科領域及其邊界

學科領域必須明確。是“國際金融”嗎?是“貨幣經濟學”嗎?或者別的什麼?

允許學科交叉或邊緣學科,但這也必須明確 – 誰與誰交叉?哪個學科的邊緣?

您所選擇的問題可能很有意義,但同時要清楚它與教科書知識體系有什麼關係?這並不是說您一定要從教科書知識體系出發去選題,而是說,無論您通過何種途徑方式確定了選題,弄清該選題在教科書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是有必要的。

原則二:確定您準備使用的分析方法或手段

這與學科領域有一定關係。

方法——從廣義上理解——包括:是選擇一個宏觀問題還是微觀問題,是運用抽象的數理分析還是具體的計量分析,是進行案例分析還是歷史文獻考察,等等。您應當對自己在這些方面有一個預先的把握或準備有側重點。

不要說自己沒有一個確定的方法。那樣的話,很可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先兆。

原則三:題目要細化和小化——要“小題大做”而不是“大題小做”

題目細而小,考驗作者的功夫和底蘊。題目粗而大,象個四處漏風的籮筐,什麼貨物都可以往裏裝,裝得住是裝,裝不住也是裝。讓讀者難以判斷其真實價值。既然費勁也無法判斷,不如干脆視其爲“垃圾”。

什麼是題目細化和小化?問題具體,概念清晰,邊界分明,工作量要求適度。還不怎麼理解?建議去翻一翻近期國內外代表性經濟金融學術刊物的論文標題。略略看看這些標題也許就會得到很多啓示。

如何細化和小化?最簡單的辦法是從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去限定一個議題。例如,不要籠統地說“中國” – 您完全可以談論中國的某一個部分地區或某一特定時斷。爲什麼要大而化之地說“中國”呢?沒有對某一部分地區或時斷的具體認識,如何能對“中國”整體有清楚的認識呢?這個關於“中國”的說法,同樣適用於國際領域或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行爲金融”是一新興學科或分析方法。對這種理論性問題,如何細化和小化呢?也有辦法。那就是,將一個理論方法運用於某一個特設環境。例如,有人用過行爲金融方法分析證券交易或股票投資者,我自己是不是可以用它來分析銀行存款者或保險消費者的行爲呢?就算是同樣分析股票投資者行爲,您也可以將問題進一步細化爲在何種信息條件下的決策行爲。

題目細化和小化,並不意味着不鼓勵獨創或對重大問題進行探索。撇開什麼是“重大問題”不論,對任何重大問題的探討都應該從一個具體問題入手。如果您把“重大問題”視爲一高摟大廈,那麼,很明顯,它一定有基礎磚石。您只要證明其中的一塊磚石存在問題,整個這高樓大廈的基礎就成問題了。您的任務可以說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工作還是讓別人來做吧)

做大題目,好聽地說,是雄心勃勃。結果卻很可能是“壯志未酬”身先……

原則四:論文主題最好是一個帶問號的問題或可以轉化爲這種問題

漢語中“問題”可對應於英文中“problem”,“question”,“issue”,等等。這裏說帶問號的問題就是指“question”。論文主題如果不是一個帶問號的問題(question),那麼,論文作者很可能就相應缺少“爭辯”(argument)。沒有argument,論文很可能就變成一篇敘述文章。寫敘述文章,那是別人做的事情或者我們在別的地方做的事情。

原則五:一個題目的價值在於其研究內容和結論增加了人們對所說題目的認識,哪怕這種新認識看上去是多麼的細小和微不足道。

這好像是在重複原則三。的確有重複。故暫不發揮了。

最後,一點額外經驗。

“如何選題”?當然是從閱讀中、在與人交流中產生,不是在關閉自己、封閉自己的冪思苦想狀態中出現。“從閱讀中產生”不是指這種閱讀——對所看的文獻信息沒有感覺,既不能贊同別人也不能反對別人。這種閱讀,重複一千遍一萬遍可能也沒有什麼用。

閱讀必須是批判性閱讀,審查性閱讀。您是讀者,您同時也就是所讀之書的“法官”——您要看看作者的結論與論據是否吻合,所用方法是否得當,書中論述對您有什麼啓示,還存在什麼缺陷或不足,等等。您應當知道您是帶着“任務”在閱讀,不是在消遣性閱讀,不是被動閱讀。

對您的閱讀進行一番“總結”。看看您可以“補充”什麼東西,可以從一個什麼新的角度提出同樣的問題,或者使用什麼別的方法對同樣的問題進行探討,或者原先的那個問題本來就提得不適當,或者發現了甲乙兩位作者的觀點衝突,您覺得有必要對對這個衝突進行新一輪探討,等等。

您開始有了新的“感覺”。接下來的事情就應當是對這個或這些“感覺”本身進行自我審查:您的“感覺”有什麼學術意義?能將它升級爲一個概念清晰的命題或帶問號的問題嗎?爲解決這個問題您還需要那些做哪些相關工作?在什麼地方能找到相關學術文獻支援?能在有限的時間資源範圍內完成這個任務嗎?遇到新困難該怎麼辦?您打算要做的事情別人已經做過了嗎?等等。

也許,在這個階段,您可以與周圍人士進行有深度的交流了,說出您的“感覺”,試圖將它上升爲“概念”、“命題”、“帶問號的問題”等等。

話外話——有選擇地閱讀

閱讀是那麼重要,但我們也不能無限閱讀。選擇是必要的。這是資源約束條件下合理決策的需要。

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長是進行閱讀選擇的相關考慮因素。同時,還要注意到,正如金融市場上存在“垃圾債券”一樣,學術市場上也存在“垃圾書刊”。近朱者赤。老看“垃圾書刊”,我們也可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從變成“垃圾作者”。

衷心祝願儘快走出彷徨,奔向光明。

本文來源:劉西川閱讀寫作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