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爲什麼一直窮?聊聊《貧窮的本質》

貧窮是什麼,是什麼讓窮人成爲窮人。

這一期,我們來聊聊《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是一本經濟學書籍,作者是阿比吉特·班納吉 (Abhijit V.Banerjee)與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他們是一對夫妻,同在麻省理工任職,並且在201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因此這本書也就變得有名起來。

兩位作者,歷經15年的實證調查後,試圖在書中回答貧窮是什麼,什麼會導致貧窮,貧窮會導致哪些問題,爲什麼窮人一直陷在貧窮困境中,國家和社會的幫助爲什麼總是不起作用等一系列問題。

但我們這一期,只專注一個問題:爲什麼窮人會一直陷在貧窮之中。

不過在一開始,先要說一說,書中研究的貧窮到底是什麼。

可能看視頻的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並不富裕,想買的東西買不起,甚至有時候捉襟見肘。

但那不是書中所定義的“貧窮”。

書中說:“我們所關注的焦點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就全球窮人最多的50個國家來說,其平均貧窮線爲每人每天16印度盧比。多國政府將生活費低於這一水平的人定位爲貧窮狀態。”

這個16盧比是什麼概念呢?作者換算了一下,意思是每天的錢,只夠買1.3公斤的劣質大米。

“2005年,全球有8.65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13%)都是這樣生活的。”

這就是貧窮。

在這種極度的貧困之下,窮人的生活狀態,和大衆的想象完全不一樣。

很多人會以爲,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爲他們懶惰,吃不了苦。但書中的作者完全不這麼認爲。

書中寫道:“即使這些人處於貧窮狀態,他們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和我們一樣……正好相反,恰恰因爲他們幾乎一無所有,我們常常會發現,窮人在做選擇時會非常謹慎:爲了生存,他們都需要成爲精打細算的經濟學家。然而,我們和他們的生活依然有着天壤之別。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我們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經習以爲常,幾乎不會在這些方面細細思量。”

既然窮人跟大部分人都沒什麼不同,甚至還更加謹慎。那麼爲什麼他們無法擺脫貧窮呢?到底我們生活中,有什麼”習以爲常“的事情,讓窮人和普通人的生活產生了天壤之別呢。

有下列幾點原因。

1,信息渠道受限

“你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會受限——報紙、電視和書籍都要花錢來買。因此,你常常會對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無所知。比如說,接種疫苗就可以預防你的孩子患上麻疹。”

“窮人通常缺少信息來源,相信那些錯誤的事情。他們不清楚給兒童接種疫苗的好處,不明白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該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種方法最易染上艾滋病,也不知道政治家們每天都在做些什麼。在他們發現那些堅信不疑的信念是錯誤的之前,他們會做出錯誤的決定,這些決定有時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如果女孩們與成年男子發生性關係並且未採取避孕措施,或農民使用兩倍於正常量的農藥,這些事情的後果都是嚴重的。”

2,他們要爲生活承擔更多責任

書中說:“我們真正的優勢在於,很多東西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的。我們住在有自來水的房子裏,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裏加消毒劑。下水道自行運轉,我們甚至不知道是怎樣運轉的。我們大都相信醫生會盡力爲我們服務,公立醫院會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讓孩子接種疫苗(公立學校不接收未接種疫苗的孩子)即使我們出於某種原因沒給孩子接種疫苗,他們可能也會安然無恙,因爲其他所有人都接種過了。”

但是窮人,卻需要在很多我們習以爲常的方面,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比如沒有自來水,如何保證身體健康。周圍衛生條件不好,如何預防帶病的蚊蟲。要接種哪些疫苗,才能讓孩子健康的活下來。如何知道要在農田中,放哪種,放多少化肥。

這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充斥在窮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問題,如果需要富人去應對,他們也未必應對得好。

因此書中說:“一切都表明,對於窮人來說,要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爲自己家人的未來提供保障,他們需要擁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強的意志力,承擔更多的義務。然而……正是我們大多數人所忽略的那些小花費,小障礙,小錯誤,在窮人的生活中卻成爲了尤爲突出的問題。”

而且,事情在前一點所說的“信息渠道受限”的情況下,變得更爲糟糕。

3,風險過高

前面兩點,缺少信息+需要承擔生活責任。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造成了這樣的問題:窮人生活中,需要承擔的風險太高了。

即使勤勤懇懇,非常努力。生一次病,就可以讓一家人重回貧困。因爲他們沒有醫療保障,不知道足夠的保健信息,也沒有足夠的積蓄。

打些零工的,總要擔心下一份工作在哪裏。只要行情不好,幾天沒有工作,就要餓肚子。

做小本生意的,只要行情不好,就血本無歸,沒有重新翻身再來的機會。

書中說:“一個國際金融領域的朋友總說,窮人就像對沖基金經理一樣——他們的生活充滿了風險,而唯一的不同點就在於二者的收入水平。實際上,他對這個問題的估計過於保守了……對沖基金經理不需要承擔自己全部的損失。此外,窮人常常要爲他們自己的生意籌集所有資金,這些資金要麼來源於家裏的積蓄,要麼是從別處挪借的,而這種情況是大多數對沖基金經歷無須面對的。”

“他們的境況一直都很糟。他們正在面對一些非常熟悉的問題。在窮人看來,每一年都過得像身處一場巨大的金融危機一樣。”

“窮人不僅過着風險更大的生活,而且同樣一場災難,可能會對他們造成更大的傷害。”

這就像是在窮人常走的路上,有着無數深不見底的大洞。沒有人告訴你洞在哪裏,即使再怎麼小心翼翼,都很難避免掉進其中一個,然後再也爬不起來。

4,心理問題

生活在過高的風險和壓力之中,會給人們帶來非常多的問題。

書中說:“面對風險(不僅包括收入風險,還有死亡或疾病的風險)會使我們爲此擔憂,而擔憂會給我們帶來壓力,產生抑鬱情緒。在窮人當中,抑鬱的症狀更爲普遍。我們在感到壓力時更難集中注意力,這可能會降低我們的效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貧窮與身體所分泌的皮質醇水平密切相關,因爲皮質醇水平標誌着壓力的大小……這一點很重要,因爲皮質醇會直接損害人的認知及決策能力。”

在這樣的焦慮和壓力之外,人們會更加無法進行長遠決策。而去追逐短期的享樂。

更何況,生活根本沒有什麼目標和希望。再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安穩的生活,乾脆今朝有酒今朝醉。

書中說:“窮人真正期望擁有的很多東西(如一臺電冰箱或一輛自行車,或是自己的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學校)都較爲昂貴,而他們的手中只有一點點錢(窮人會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永遠都買不起那臺電冰箱,還是喝杯茶吧”)結果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對於窮人來說,存錢的吸引力更小,因爲在他們看來,目標太遙遠了,而且他們知道一路上會遇到很多誘惑。”

在這麼糟糕的生活狀態下,窮人們更可能染上惡習,並且出現種種精神和心理疾病。

《我在底層生活》中說:“所以,我們生活在一個疼痛的世界裏,靠着“愛煞賺”和“雅維”止痛藥來勉強度過,用香菸來平衡,或者在一兩個人的情況裏(而且只限週末),靠喝幾杯來平衡。”

《英國下層階級的憤怒》書中記錄,因爲母親酗酒,易怒,作者有非常嚴重的心理問題。他之所以無法離開毒品,並不是因爲毒品讓他感到愉悅。而是在接觸毒品的短暫時光裏,他第一次擺脫了恐懼。不再害怕生活中的所有東西。

即使經過漫長的心理治療,他依然很難控制住自己,不去接觸毒品。

一開始,是母親的惡習讓他出現心理疾病,但心理疾病又讓他無法逃脫惡習的漩渦。這兩者相互加強,讓他的生活變成了泥潭。

這就是窮人所要面臨的心理問題,最輕鬆的,是風險帶來的壓力和焦慮。再糟一點的,貧窮會讓他們喪失目標和希望。變得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最糟糕的,會有難以擺脫生活惡習,以及嚴重的心理和精神問題。

5,社會刻板印象

社會對窮人有着非常嚴重刻板印象。比如學校裏的老師,面對貧窮孩子,會更不耐煩。即使還沒有接觸,就覺得他們很難教。窮人的父母,也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即使送去學校,也沒有寄予太多希望。

這樣,孩子們也就更不想學習了。

這樣的觀念和影響,充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書中寫道:“研究人員讓低階層孩子與高階層孩子競賽猜謎,他們發現,只要階層不被突顯出來,低階層與高階層孩子做得一樣好,而一旦低階層孩子得到提醒,意識到他們正在與高階層孩子競爭,他們的表現就會差一些。”

人們對窮人有偏見,窮人自己也接受了這些偏見。這也是他們更難表現得好的原因。

6,無法推動社會改變

一個社會中,大部分的話語權都掌握在富人的手裏。即使窮人受到了剝削和虐待,大部分情況下也只能默默忍下來。

《英國下層階級的憤怒》書中作者描述了窮人社區再怎麼抵制,抗議,自己的家園依然被拆掉的過程。以及無論投票給誰,都沒有人關注他們的權益。因此他們逐漸對政治失望,也不想再參與政治了。

《貧窮的本質》:“一些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是在這些市場中,窮人處於不利地位。窮人存款所得的利息(如果有幸擁有一個賬戶的話)是負利息,但貸款的利息卻很高。針對窮人的醫療保障市場尚未健全,儘管醫療問題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我在底層生活》寫了一個美國專欄作家,去體驗底層工作的經歷。

她一開始認爲,如果一個地方缺少勞工,那麼爲了吸引工人來工作,老闆就會被迫加薪,工資就會上漲。

但事實上,這件事並沒有發生。

作者寫道:“我想大概沒有哪個市場比明尼阿波利斯還需要勞工了,我走進任何一棟商業建築,應該都會接到歡迎應徵的邀請。但即使是如此需要勞工的市場,明明有珍貴勞力要賣的人卻可能會被弄得感覺自己很低下,非常低下,就像一個攤開雙手乞討的人。”

原因很簡單,員工比老闆更需要這份工作。所以,即使是工人比崗位少,也沒有任何談條件的權力。畢竟,如果招不到人,老闆也就是損失一些錢。但工人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書中這麼寫道:“這些勉強維持生計的人,不敢冒着失去一週薪資的危險去換工作,擔心會被人從租房中趕出去或是捱餓。想要仔細挑選更好的工作機會,就意味着會有冗長的申請,面試,羞辱人的藥物測試和等待——所有這些都要花費時間,這些不是他們能負擔得起的。”

“先前我也提到過一種人之常情,你往往不願意拿已經認識的惡魔跟不認識的惡魔換,即使後面這個不認識的端出更好的薪資福利來誘惑你。做每一份新工作的時候,你都必須在毫無頭緒也毫無朋友的情況下,從頭重新開始。”

既然更好的薪資無法誘惑人們去換工作,那麼老闆也就不需要去提供更高的薪資。

對窮人來說,問題不僅僅是工作,問題在於方方面面。比如住房之類的問題。

“當富人和窮人在開放市場裏競爭住房時,窮人根本沒有任何勝算。富人永遠出得起比他們高的價錢,把他們的住房或拖車公園買走,拿去蓋公寓大廈,超大房屋,高爾夫球場或其他任何想蓋的東西。拜股價高漲和高階人員高薪之賜,富人數量越來越多,於是窮人必然被迫要住進更昂貴更荒敗或離工作場所更遠的屋子。”

“在觀光業不發達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租金也同樣一飛沖天,僅剩那一點點勉強負擔得起的住屋位於市區深處,但增加的工作機會卻在市區邊緣地帶,緊鄰着這些租屋者根本負擔不起租金的市郊地區,只要窮人必須在富人住處附近工作(許多服務業和零售業工作就是如此)他們就無法逃離長距離通車或高得嚇人的房租。”

這種權力差別過大,以至於作者無奈的寫道:“專業化管理階層,諸如社會決策者,意見領袖,文化創作者,他們開口說話,就會有人傾聽,當他們抱怨頻繁,就會有某些財富和影響力遠不及他們的人被懲戒甚至開除。政治力量也集中在這最頂層的20%人口上,富裕者對較不富裕者的生活施展着過分龐大的權力,而且對於貧窮者的生活影響更巨。”

窮人因爲各種原因,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但不是應該有人爲他們說話嗎?

但即使是專門爲窮人說話的機構或組織,也因爲偏見,不上心等等原因。沒有真的體會到窮人的處境,找到解決貧窮的方式。

《我在底層生活》中說,“社會上對低收入者的住屋危機似乎普遍抱着不以爲意的態度,部分原因就在於這種情形根本沒有反映在官方的貧窮率上……窮人面臨到的真實住屋噩夢,之所以跟官方定義的“貧窮”之間出現巨大落差,原因很簡單:官方的貧窮等級仍然採用古老過時的方式計算。先定出某個固定的家庭大小,以該家庭的食物費用爲基準值,然後把這個數字承以3。但食物相對而言是不會通貨膨脹的,至少跟租金比起來是如此。”

用食物花費,佔整個家庭的花費比例,來計算這個家庭是否貧窮。這是一個很多年前的計算方式。但這個方式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窮人們了。因爲高漲的房價,窮人們被迫把大部分的收入都花在房租上。他們的生活明顯非常貧困,但卻不會顯示在貧窮的數字中。

作者因此而憤怒的寫道:“現在還用食物費作爲計算家庭預算的基礎實在沒道理。若硬要這麼算,不如干脆把平均花在買漫畫或牙線的費用當成基準來加乘,然後(至少在紙上作業上)整個抹消貧窮這件事算了。”

《貧窮的本質》認爲:“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三大問題:意識形態,無知和慣性。這些問題瓦解着可以幫助窮人的各種努力。”

這些組織和機構,不夠了解貧窮,就硬套上了自己的刻板印象。並且按着這樣錯誤的理念,一直運作下去。因此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這就是陷入貧窮的人們,會遇到的六大困境:信息渠道受限,過多的責任,過高的風險,心理問題,刻板印象和無法推動社會改變。

這也是他們一直陷在貧窮中,無法依靠自身掙脫的原因。

貧富差距變大,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這是需要社會各界一起解決的。

而這本書告訴我們,貧窮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要解決它,需要更多的瞭解,更多的努力。

當然,除了書中所說,貧窮也還可能有其他我們不知道的成因。

就像作者所說的:“我們還有很多本該知道卻不知道的事情。這本書旨在對這些問題拋磚引玉。

如果我們拒絕懶惰和公式化的思考模式,如果我們傾聽窮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邏輯,那麼我們就能制訂一套有效的政策,也能更理解窮人的生活方式。基於這種理解,我們可以發現貧窮的原因,並找到解決的方法。”

我們要感謝這些學者的研究和努力。本書還討論了關於貧窮的其他話題,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

……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衆號過雨紅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