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藕灣

文/峯霞仙子

故鄉的村莊北面,是兩個水灣。

一條土路大多有三米寬,從水灣中間穿過,通往村北那片土地,土地的北面是一個大壩,村裏人稱爲北壩″,是這個村莊裏最大的壩。

壩前這片土地,肥沃平坦,是村裏水澆地,一年兩季農作物,冬種麥子,夏種棒子,一年兩季,糧食產量最高。這塊地也叫"水車井"。

這片地裏有一口井,小時候,聽老人們講,上個世紀早些年,這個水上按有一掛水車,多個人推車,澆灌這片土地上的莊稼。我家也曾經有一塊地,我也曾經夜裏澆棒子地看過溝子。

記得小時候我在溝頭上,娘在地頭改溝子,我在溝頭看到水從棒子溝龔裏爬過來,流到地頭,便大聲的喊:到頭了。娘便知道了,用杴鋤泥堵上這溝頭,然後鋤開下一溝頭,讓水慢慢地流淌進去。這樣就省得娘再穿過棒子地去看水是否到頭了。

這塊水澆地,是村裏人的命根子。那個時候,爲了爭地頭地邊打仗鬧亂子的事也時有發生。多種一點地,就多打一點糧食,誰家不爲自己能多長棵莊稼上心呢?

在我記事的時候,村北的水灣裏已經栽滿了楊樹。聽老人們講過,這兩個水灣,原來是生產隊時期的藕灣,由於天氣乾涸,水不好存,慢慢的也不再種藕了。

後來,田地包產到戶後,連村裏的溝溝坎坎,坑坑窪窪也都以林權地的方式包給村裏人栽樹了。藕灣也就從此沒有藕了,被承包戶栽上了楊樹,一茬茬,栽了又伐,伐了又栽,確實富了一些人。

我曾經小時候,在這片楊樹林裏,用鐵針串過楊葉,稍大一些,揹着糞箕子頭,用竹笆子摟過楊樹葉,揹回家倒在竈火房裏燒火做飯。抓一把乾枯的楊葉,扔進燃燒的竈膛裏,看着樹葉瞬間化作火苗,舔着黑色的鍋底。很快,熱氣透過鍋蓋慢慢冒出來,聞到玉米麪糊豆的香氣。只覺得自己拾的柴火太少。同時,也爲能幫娘乾點活感到高興。

不過我到是覺的藕灣還是種上藕好,穿過中間的土路,兩側荷葉滿塘,荷花飄香,一眼望去,一碧萬頃,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荷葉下魚兒自由自在的遊動,偶爾有一隻青蛙發出"喂哇"的叫聲。

只可惜,一片楊樹林,辜負了藕灣這個名字,荷塘美景也只能想想而矣,不知何年才能重現當年的荷塘月色啊!想想都是那麼的充滿詩情畫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