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愚孝》(13) 引言:

《二十四愚孝》(13)

引言: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孝感動天,董永娶仙”,大概中華民族以孝治天下,由來已久。歷史上更是舉孝廉以爲官,我不否認有些感恩父母的孝道在裏面,但是多數時候仍然是僞孝和愚孝。因爲要有孝廉的名聲,所以搞僞孝;因爲父母家長制,所以子女不得不搞愚孝。

      二十四愚孝之“戲綵娛親”

此故事主人公爲老萊子(約BC599年一約BC479年),人物存疑,有人說就是指老子。但是《史記》說老子家在楚國鹿邑,而這個老萊子家在楚國荊門。

相傳老萊子事親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斕衣,作嬰兒戲。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

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老萊子父母更是長壽得嚇人,起碼八十五左右了。不知真假,但是那麼久遠的事情,也考察不清楚了。

這個老萊子十分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爲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子特地養了幾隻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譬如黃鶯斑鳩等。

老萊子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着說:“這鳥叫得真動聽!”

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裏也非常高興。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已過70歲了。一次,父母看着兒子的花白頭髮,嘆氣說:“連兒子都這麼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

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着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着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

一天,他爲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着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

父母還真的以爲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着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

話說春秋時禮壞樂崩,基本上不可能還有多少忠孝節義了,同時期的思想家們更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孔子無疑時樹立起來周禮的第一人,所以開始大量提倡忠孝節義,老萊子(不管是不是老子)作爲隱士的傑出代表,也同時提倡要孝順,同時也提出來道家學派的諸多學說。

皇甫謐《高士傳》記載:老萊子曰:「鳥獸之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

他意思說鳥獸是個好東西啊,皮毛可以做衣服御寒,屍體可以做食物供人引用。這種人獸和諧共處的大自然和諧之態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屍子》卷下引《老萊子》記載: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同歸也。古者謂死人爲歸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歲往之亦速矣。

這段話也很有哲學道理,意思是說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好比寄存在這房間裏的某個東西一樣。寄養的人,大家聚集在一起的動物。古話說死去的人也是聚在一起的動物,簡稱爲“歸人”,人活着的時候能自我生存得很好,死了也就沒有了。

倘若死亡什麼都沒有了的話,人活着其實很短暫啊,珍惜生命和時間啊!時間過得很快啊!

這一段從生死討論到珍惜時間和生命,所以這個思想還是很有時代的進步性的。

《孔叢子.抗志篇》記載:子思見老萊子,老萊子聞穆公將相子思。老萊子曰:「若子事君,將何以爲乎?」子思曰:「順吾性情,以道輔之,無死亡焉。」老萊子曰:「不可順子之性也,子性剛而傲,不肖又且無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固人之所傲也。事君,道行言聽,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聽,則亦不能事君,所謂無死亡也。」老萊子曰:「齒堅易蔽,舌柔常存。」子思曰:「吾不能爲舌,故不能事君。」

這一段最有意思,子思(BC483-BC402)拜見老萊子,老萊子聽說魯穆公(約BC450-BC377)將要任命子思爲宰相。

老萊子問子思:“子思呀,你要當大官了,你想怎麼做呢?”子思回答:“順從我的性情,用道義輔佐君主,就沒有危險。”

老萊子說:“不能按照你的性情來呀!你剛強而傲氣,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而且還無所畏懼,這都不是做人臣的好秉性。”子思說:“人要有自己獨立的個性,事君只有遵從道義,怕死什麼都幹不成。”

老萊子說:“齒非常堅利,卻很容易損壞,舌頭比較柔軟,比牙齒的壽命長多了。”牙子思恍然大悟,說道:“我做不了舌頭,我性格剛強,看來我侍奉不成君主了!”

從這裏看出來,子思的性格多少有些愣頭青,也許這是年輕時候回答老萊子的問話,到老的時候才寫的那部《中庸》。

《戰國策·楚策四》記載“或謂齊黃曰:公不聞老萊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以齒之堅也,六十而盡相靡也。”

意思是說“你沒聽說過老萊子教導孔子嗎?讓人看牙齒的堅利,可六十歲就全掉光了。”

古人把子思記錯寫成了他爺爺孔子,我們倒是不用太糾結。不過從老萊子和孔子門下的談話可以看出,兩派最初還是很和諧的。

所以,儒家把老萊子的至孝故事宣揚一下完全是在理。畢竟文人互相吹捧一下子嘛!

不論如何,孔門後代把老萊子的至孝及其他故事記錄了下來,到了漢代劉向寫《列女傳》時,就把老萊妻作爲賢婦代表人物。

《後漢書》注引《列女傳》曰: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作嬰兒自娛,着五采斒斕衣裳,取槳上堂跌僕,因臥地爲小兒啼,或弄鶵鳥於親側。

看來這個故事,第一個傳下來的南北朝時南齊的范曄寫的《後漢書》。我們去看劉向的《列女傳·楚老萊妻》,通篇並無寫到父母,到了范曄就來這麼一段至孝故事。

究竟是楚地傳說,被范曄聽到了,還是爲了服從九品中正制而編的教化百姓故事,就值得推敲了。反正,不管如何,這個老萊子至孝故事,都成了封建統治者可以利用的工具。

放到現代,一個70歲的老人還要扮作孩子去討父母歡心,這是不可想象的。反正我沒見過,倘若有,我覺得這對父母應該也是那種明事理開明的老人,否則從心理學角度講,也沒可能子女能夠長期忍受父母的不平等壓迫。

也並非沒有那種多年父子母女成爲兄弟姐妹的,到達這種境界倒是極有可能成爲老萊子這種關係。

然而,人生而平等,不論古今,老萊子能孝父母到達這種境界,一定是他父母相應的做到了把他平等看待,而不是把子女當做是父母的財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