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鋼琴家

今天到老師家做客,之前不知道,她老公是一位東歐裔的鋼琴家。聊天時,聽老師介紹說,年輕時候,這位先生多次獲得過國際比賽大獎。環顧四周的當兒,我發現了一張擺在明顯處的大照片(黑白照片),可以一暼當年老師丈夫的榮光之端倪。

早到老師家了一會兒,實際上也是按時到的,可人家這裏的規矩可能訪問做客通常晚到一小會兒,跟老師一對一地坐在客廳裏喝着咖啡,一面心裏對老師的長篇交流發怵,一面想拿出手機給大照片做個記錄,但怕顯得唐突無禮,遂沒有啥作爲。

這時候,悅耳動聽的鋼琴曲從琴房傳出。原來,今天恰逢老師的老公在線下給學生們上公開課。我很好奇,也是找個機會喘口氣,避免一對一的尷尬,就在老師的恩准下,於其他客人尚未到達的空兒,悄聲進去旁聽了一會兒鋼琴課。

不太懂音樂,只是喜歡聽,好不好聽的標準,也完全憑感覺,但這位先生,我這個外行也察覺得出,一看舉止派頭,就得知人家絕非一般般級別;只見他老人家儀態端莊,目不旁視,出口語氣堅定,指令明確簡單;略帶威嚴之中還有幾分儒雅親切感;而且,人家教孩子還真有耐心,一個一個手指動作地教,幾分鐘過去了,爲了一段曲子,師生之間不斷反覆地教演和練習。

這些學生的年紀大都是十歲左右,而且男男女女,都是黑頭髮、黑眼睛和黃皮膚,一水兒的華裔後代的相貌,但十幾分鍾過去了,只聽見幾個小傢伙彼此交流也都說英語,且非常流利。假使我當時閉上自己的眼睛,只是用耳朵純粹地旁聽這些,真是不會與這個具體情境搭上邊兒。

轉身離開時,發現琴房靠門口的書櫃裏供着兩尊肖邦的半身塑像。其中一個塑像旁邊的的擺件兒的細節,剎那間,抓住了我的眼球。哈哈 ,作爲一個業餘攝影愛好者,這個勞什子——膠捲,曾經好幾年天天裝在我的各種馬甲口袋裏,以至於膠捲淘汰了,馬甲卻脫不下來了!

寫着寫着,突然間想起來姑娘小時候的事兒了。她學齡前到小學生的好多年,也是跟這些孩子一樣,天天練習鋼琴,而且是好多年。她是中央音樂學院附屬幼兒園的鋼琴小學童,曾經住寄宿學校兩三年。說起來,那幾個年頭,我可是名副其實的小琴童的公務員和司機師傅,雖然沒有她娘培養女兒的功勞大,但我以及身邊的人,做後勤供應和服務保障工作——大事小事可是從來沒有掉過鏈子,貴在持之以恆。說句實話,家裏頭培養一個琴童,不說孩子要付出很多努力和精力,家長們的有形和無形的付出,那真是挺巨大的。

就拿我舉例吧,那個時間段的幾年裏,孩子就讀的中央音樂學院的幼兒班,曾經喬遷三四次——什剎海后街、林業大學院子裏和海淀區大覺寺附近的溫泉鎮等等。可想而知,在大北京城裏城外東跑西顛兒地週末接送孩子,還有不少演出活動,作爲琴童家長——只是說說這個細節,我也着實不太容易啊,哈哈。

不過,無論如何,以個人的實際體驗,若發表對於這個事情和代價的點評,以我管窺之見——倒是覺得不僅不後悔,還認爲是挺值得做的;所以,如果家庭和孩子皆有學習音樂的條件的話,還是很有必要的。從大的角度看,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德智體美勞的養成,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只是不要偏頗纔好,不要讓孩子正科讀書受到過多影響。

我也覺得,其中美學感覺和意識的培養,應該是要從小開始、從一個入口和通道着手進行的。當然,對於門類而言,絕不僅僅是一兩種選擇,其他門類的藝術——畫畫、書法、舞蹈,包括國粹範圍之內的京劇及地方戲、曲藝的多種形式——說評書、打快板等,都是中小學生培養業餘愛好之很好的選項。退一步說,長大了以後,擇業時,跟這些行當無關,不能幹藝人專業,也是對於培養一個心智完整的人的積極的途徑。

末了,還是回到鋼琴的話頭上來吧:祝願祖國和海外的琴童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無論今後幹不幹專業、彈不彈得出名堂來,都一生快快樂樂、幸福平安!

師大鐵陀寫於西澳辛丑九月二十五(2021.10.3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