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小灵病史》,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曾病过。

1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里,在我的记忆中,从我懂事起,我就想逃离那个贫瘠的小山村,因为那里的人太穷太苦太落后了。

我们家在那个村子里条件还算好的,可是在那个年代,也有吃不饱饭的时候。我们村里的其他人家饿肚子是常有的事。

记得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村子里一个姓罗的老太太生病了,躺在床上昏迷了几天,没进食,都快要死了,家人们都在为她准备后事了。

突然她就醒来了,说是想喝点白米粥,可是家里只有土豆和玉米面。

她的儿子跑来我家借米,我爸妈把米桶里唯一的两碗大米全倒给了那个男孩。

我爸对我妈说,我们这个地方什么都好,人们很勤劳,水田一大坝,可就是缺大米吃。

我听同学说我们那里是高山,产不好水稻。我不太懂,我和姐都不喜欢吃玉米面,小小年纪就心里盘算,这不是个好地方,以后有机会就要远离。

后来我才知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大多数情况都这样,用玉米红薯土豆充饥的人不在少数,想要餐餐都吃上尽大米饭,在哪里都比较难。

我们家有八口人,我们五姊妹,我爸是村里小学的老师,常年不在家,爷爷上了年纪,家里的农活就我妈一个人撑着。

我妈起早贪黑的劳作真的很辛苦,她早上出门干活我们几乎都不知道,她头天晚上就安排好我们姐弟三个的任务,后来就变成约定俗成的规矩。

我是家里老二,每天早上起来,煮一大家人的早饭,姐姐放牛,大弟就负责带好两个小的弟弟和妹妹。

怕上学迟到,我们姐弟三个起床都很早,各司其职,早饭熟了,我就叫他们回来吃饭。我们很少上学迟到。

我们家到学校是山路,上学全程下坡路,一路小跑,要二十分钟才能到校。放学回家全是上坡路,有点吃力,我们通常要三十多分钟。

每次去上学的时候大家都是精神抖擞,一溜烟就跑出去好几个弯,放学回家的路上,个个都饿得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副莫精打彩的样子。

即便如此,别的同学回家都有现成的饭吃,而我们姐弟三还得回家自己煮才有得吃。

刚进家门的那一刻,强烈的饥饿感油然而生,我真的很羡慕那些一进门就有饭吃的小伙伴。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有多少次在心里埋怨我的母亲。

其实,要不是她不辞劳苦地干活,我们家也不会餐餐都有米饭吃,偶尔掺有玉米红薯之类的杂粮,我们几个都不爱吃红薯,加点土豆或是玉米面还能接受。

村里的人也不懒,田地种得也不少,可是很多家庭种的粮食都不够吃。

现在看来,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种子不优良,又缺钱买肥料,才广种薄收;还有就是人口多,底子薄,那个时候很多家庭都有七八口人。

看到我们几个吃红薯饭难以下咽的样子,我爷爷,我爸爸就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才会有机会改变现状。

尽管我们家也有重男轻女的行为,但是在上学的问题上,我的爷爷和父母还是比较开明的,只要我们能读,不管男孩女孩一样的会送读书。

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比我的小伙伴们辛苦,但是我比她们读书要多点,我的好几个小伙伴,都是因为家里重男轻女被迫辍学,连小学都没毕业。

那时候上小学才几块的书学费,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交不起学费,天天被老师点名,放学被留下来。

我唯一感到自豪就是,放学后不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老师留下来。不是我家有钱,而是我的爸爸是那里老师。

我当初的条件跟叶小灵比起来差太远了,但是我也有跟她一样的野心,想要逃离那个贫瘠的山村。

2

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考进镇上初中的重点班。

三年的初中生活,可以说是我前半生里最幸福的时光。我很努力,成绩也不错,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我。家里人也厚待我,我能不开心吗?

我的梦想就是要跳出农门,所以我特别珍惜那几年的学习时光。我开始懂得父母的不易,生活的艰难,我从来没有忘记过要好好学习。

姐姐本来和我同年级不同班,她的成绩在普通班也是中上等,读完初二就辍学了。

我们在学校省吃俭用,每个星期都是自己带米到学校蒸饭吃,为了节约米,姐姐总是抓很少的米,加很多的水,把米饭蒸得稀稀的。

后来我才知道,姐姐辍学一方面是想替父母多分担一点,更多的是为了成全我,让我在学校能好好学习而无后顾之忧。

我很感激姐姐,同时也愧对她。

那个时候,我父母很希望我能考上师范,出来就可以教书,我对自己也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

可天不遂人愿,考试前一天我生病了,病得还不轻,我带病考完试,结果只考上市里的一所普通高中。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大病,就是营养没跟上,低血糖,晕倒了。

3

还记得,高中开学的时候,父亲送我去上学的情景。

那是一段山路,上坡,他走在我前面,肩上挑着半蛇皮袋子大米和一个大木箱子,箱子里装的被子。

一步一步的往上移动,那箱子撞得路边的杂草唰唰想,父亲走得很吃力,没有几步,汗水就浸湿了他的衣服。

我揹着自己的衣物,书和本子,跟在父亲后面,走得上气不接下气。我边走边想,要是我家就在学校附近该有多好。

父亲一边走一边不忘交待我: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努力,将来一定会更好。

我所读的高中也曾是他读过的高中,他对学校很了解,即使是普通高中,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也不亚于市二中。

听了他的话,我顿时信心百倍,突然就在心里设想,三年后我考上大学的样子,不禁笑出了声。

高中三年的学习真的好辛苦。

进入高中后,我的成绩一年不如一年,我经常焦虑考学的事,精力总是集中不到学习上来,再加上偏科(我理科差,文科好),最后高考失败。

我要跳出农门的希望,随着高考的失败而彻底破灭。

4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家的生活条件开始有所好转,父亲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工资比以前增加了几倍。

村民们的日子也好过起来,餐餐都吃上了大米饭,家家户户都是粮满仓来又盖新房。

随着打工时代的兴起,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大多告别了在家务农的生活。这无疑是给大多数家庭带来了更高的收入,比在家种田地要划算很多。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很多农村人,都去城里买了房,我也不例外。

结婚过后,我就买过两次房。开始是在镇上买房,目的是为了方便孩子上学。

现在孩子越来越少,好多的乡村小学拆的拆,合并的合并,我们村的小学,在我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就拆了。

我想在镇上买了房子,我儿子那么小就不用在校住读,谁知道开发商几年都不开建。

我儿子都上初中了,我买的房子才建起来。后来又觉得在镇上买个房子实在不划算,又决定卖掉。

卖掉镇上的房子后,我们有两种打算,一是在老家建房,二是去市里买房。家里人也是两种意见,我和老公觉得去市里买房好,我公婆是希望我们在老家建房。

后来还是因为孩子,决定在市里买了房,我儿子所读的高中与我买的房只有一墙之隔。总算是排上了用场。

现在,我女儿已经大三了,儿子明年就高考了。我的梦醒了,病也开始好了。

突然觉得还是在老家好,老家空气好,交通也方便,现在的农村条件不比城市差。

现在想起来,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也基本上都跳出了农门,因为现在都没有几个人在家干农活。

也许在城市呆太久了,越来越喜欢乡村生活。等我老了,我还是回乡下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