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从孔子经历体会“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孔子的一生,今天来梳理一下他的人生经历, 并总结其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教益。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甘七),去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康包(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人祖上为来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据历史记载,孔子出生后三年左右,父亲去世,孤苦的母亲把孔子养大。

在那个时代,男尊女卑,大家可以想象孔子母亲的不容易和孔子童年的观辛。但是,恰恰是这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干古一圣。

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了孔子经历种艰难困苦,而成为中国历史上项尖级的智者和思想家?

面对自己艰辛的童年和成长环境,孔子曾说: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也就是说,孔子面对命运的安排,并没有在抱怨中浪费时光,相反,通过勤奋地读书,深入地思考,从而真正领会 文化的精髓。

所以,他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家庭并不显赫,但是,他并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这对于我们很有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孔子特别强调人生一世,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苦难和问题,都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责任和不足,而不是去指责别人,或者用外在的理由为自己免责,这就是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在谈到人生的使命时,《论语》 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意思是,人活在世上,定要对人生、 对社会有所担当, 无论位置如何、能力多大,都应该力所能及地承担人生的使命和对社会的责任。

孔子的这些话,对于今天的我们非常有教育意义。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享乐,而是一定要有所担当,尽管这个过程有风雨、有坎坷,任重道远,但士不可不弘毅。在晚年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孔子遭遇南方吴、 楚、陈、蔡等国混战,被围困在陈和蔡这个地方。据历史记载,曾经由于战争导致七天的时间没有饭吃,可是孔子照样弹琴明志。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今天的人们把琴当作娱乐的工具,而在孔子的时代,抚琴却可以与道相应。在这期间,学生子路曾经向孔子抱怨,对当时生活的落魄表示不满。可孔子铿锵有力地告诉子路: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在一生之中,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矢志不移,都不改对人生和社会的承诺和担当;但小人则不是,一且环境变得困穷,就会理想殆尽,胡作非为。在谈到面对人生考验的时候,孔子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决不能因为苟全自己的性命而失去了一个人应该有的责任和气节。

在谈到如何做官的时候,孔子说:

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

在谈到人生追求的时候,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

摘自郭继承老师《直面人生的困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