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味的“努力”,不是真正的努力

任何一種盲目地鼓吹“努力”的心靈雞湯或者口號,喊得越久,越容易被還有能力動腦子、還沒有徹底麻木的正常人厭倦。

其中固然有一部分人是因爲心灰意冷而放棄努力,或者說,只想“躺平”。但是,大多數人反感此類的心靈雞湯或者口號的原因,是因爲認清它們有多麼地虛假、空洞,多麼地沒有實際意義和可行性。而且,它們本身的含義很有可能和真正的努力相差甚遠。


只要是稍微有一點基本知識水平的人,都應該知道,“南轅北轍”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任何人,無論如何努力,都必須先找對方向。如果一個人找到的方向是錯的,他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往前走,都不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甚至有可能距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一個寫作者,在開始寫作之前,必須要先弄清楚:自己到底要寫什麼作品、自己到底要把作品寫給誰看、自己到底要通過這些作品達到那些目的。明確這幾點之後,作者纔有可能有針對性地鍛鍊自己、提高自己、學習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從而逐步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如果一個作者朝三暮四,亂寫一通,不願意學習任何真正的知識,只對所謂的“套路”感興趣,看到什麼題材“火”就想去跟風,看到什麼樣的人都只想變着法地去無條件討好,這樣的人絕不可能寫出真正有價值的作品。因爲,從本質上看,他們的所作所爲不是在寫作,更不是在讓自身成長或者創造價值,而是在投機。再努力、花費再多心思的投機,仍然是投機。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清“選擇大於努力”這一條道理,正是要儘可能地避免無效努力。

在某些時候,無效努力比不努力更加可怕。因爲,它能夠變成“努力無用”的藉口。


在很多時候,評判或者衡量一個人是否“努力”的標準,往往不是這個人自己能夠決定的。

也就是說,對“努力”這個詞的解釋權,往往不掌握在勞動者自己手裏。它有可能被勞動者們的服務對象掌握,也很有可能被擁有包括話語權之類的諸多權力的人掌握,甚至有可能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掌握。

在很多寫作者圈子或者讀者圈子裏,評價一個寫作者是否“努力”的唯一標準,就是這個作者每天寫出的新內容的字數夠不夠多、發佈新內容的速度夠不夠快。除此之外,關於這個作者及其作品的其他所有要素,全都是相對不重要的,甚至是完全不重要的。包括作者的知識水平、文筆,以及作品本身的質量在內。

而且,這個標準總是會被信奉它的人渲染。分分喊,時時喊,日日喊。久而久之,這個標準會變成越來越多的人腦子裏的唯一真理。把這種標準視爲唯一真理的人,會自然而然地排斥其他所有標準,認定“不能每天都寫出至少幾萬字,就是不努力”,甚至認爲“不能每天都寫出幾萬字、十幾萬字的新內容,就不該來寫作”。無論是寫作本身,還是在寫作這個領域中的“努力”,全都被他們的腦子裏的這種標準扭曲成做苦工,甚至是做奴隸。

這些人當中的一部分人還會公開宣稱:你不認可這種價值體系,你就別加入這個圈子呀,有誰逼你加入嗎?你不願意走這條道路,你就去走別的道路啊,有誰攔着你走嗎?

這種流氓邏輯真是令人作嘔。因爲,它的深層邏輯就是“我信奉的東西就是真理,你沒有權利反對”,以及“什麼樣的現狀都是對的,你不順從,那就一定是你的錯”。

某些厚顏無恥之人從來不會睜開眼睛去看:這種標準正在排擠其他的標準,甚至可以說是正在消滅其他所有的標準;這種道路正在排擠其他的道路,甚至可以說是正在消滅其他所有的道路。

多數普通的無名作者還有其他的道路可以走嗎?還有真正地按照合適的方向去努力的可能性嗎?還有不委曲求全的生存土壤嗎?

這些問題,統統不在站着說話不嫌腰疼的人的考慮範圍之內。他們只會拋出四個字:關我屁事。

就是這樣的一羣人,天天宣稱自己要教導別人如何“努力”,天天暗示“迎合我的標準,才叫‘努力’”。黑色幽默,莫過於此。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努力”,還是“喫苦”等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名詞,應該是一種態度,或者說是某些做法,而不應該是目標本身。

真正想做成一些事的人,不僅要牢記初心,更不應該本末倒置。做事的真正目的應該是把事情做成,而不是盲目地花費力氣和精力。

真正的寫作者最需要做的,應該是儘可能地去打磨作品的質量,並抓住真正值得珍惜的目標讀者,而不是費盡力氣去討好那些根本不懂得欣賞作品的人,更不應該盲目地把“寫出的字數多”這件事當成必須完成的目標,或者把“自己每天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寫作上”這種事當成求誇獎或者關注的資本。

幾乎所有自稱能夠教別人如何努力、自以爲能夠評判別人是否努力的人,都不會爲他人最後能夠實現目標負一絲一毫的責任。


每個人腳下的道路,只能由自己來走。

但是,總有一些連門都沒出過的人,天天說別人走路的姿勢不對,甚至聲稱別人走路的姿勢難看、不入他們的眼。


2021.11.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