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寫作的8個要點

第一點:一定要寫自己感興趣的題目

研究生選擇寫論文的題目,一定要寫自己在學習中有積累的東西,不要寫成命題作文。作爲導師,也不要硬性規定研究生非要寫某一個方面、某個人物不可。我的研究生沒有一個是寫我的重點研究課題的。我最早是研究科舉制度的,可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寫畢業論文,沒有一個寫科舉制度。我認爲喜歡搞什麼,有什麼積累,有什麼興趣,就去做。我不會硬性規定學生寫什麼。可是我認識的一個博士生導師,他自己搞某一個方面,結果他就非要學生搞與他相一致的課題不可。我很爲這些學生鳴不平,但他們沒有辦法呀,“導師叫我這樣寫,我怎麼辦呢?”雖然這樣做也有優點,因爲這位導師研究某個方面,他在這個方面有較多發言權,指導起來比較容易。關鍵是不能規定得很細、很死,不能扼殺研究生的創造力和個人興趣,否則不可取。所以我反對導師讓研究生作命題作文,而主張研究生按自己的積累和興趣來寫畢業論文。當然,這個興趣不是心血來潮的興趣,而是通過讀書以後,積累了某一方面的知識,對某個問題發生了興趣,發現了一些值得研究的東西。這樣寫論文,就越寫越有味,就會有大收穫。

第二點:論文題目要大小適宜

不要太大。比方說一個碩士研究生,若寫《論宋代的科舉制度》,太大了;也不要太小,《論宋代的彌封制度》,太小了,選題一定要適當。比方說,我的碩士研究生論文,題目就是《論北宋的科舉改革及其歷史意義》。我個人認爲,這個題目適中。太大了有什麼壞處呢?太大了,寫不完整,論文的漏洞也會多;太小了,顯示不出研究水平,只是小兒科的東西,別人也不容易看好。

第三點:要尋找到足夠的史料

我想這個不用解釋了。寫文章跟做飯一樣,沒有大米,沒有食料,怎麼做得好呢?

第四點:應該參考一些內容相近或者相同的他人論著

人家對這個問題怎麼看的,哪些可以借鑑,哪些可以補充,哪些要批判。他們在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的時候引用了哪些史料,在哪幾本書裏面,哪一方面,等於他們告訴你一個門徑,你可以從這些書當中找到你所需要的史料。不等於說他們已經把這本書裏面的史料已經用光了,或者史料都引用適當了。

有錯的,可以駁正;有缺的,可以補充,在觀點上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當然這裏面也很危險,有些人走進別人的論文,就走不出來了,寫論文老是跟着那位先生的思路跑,最後寫成了一樣的東西,那是不行的。要進得去,也要出得來。你要知道哪些方面他說的是對的,要學習;哪些方面寫得不夠,要補充;哪些方面是錯的,要大膽提出不同意見,甚至批評商榷。

當然,商榷的時候不要盛氣凌人,不要將別人講得一塌糊塗,要用商榷的口吻來寫,更不要給人扣大帽子,特別是政治帽子。即使你對的,也要客氣一點,使人覺得這個學生既有水平,又有涵養。

第五點:撰寫論文時要做到邊敘邊議

現在寫論文有兩種形式。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形式都是一條一條史料堆起來,得一個結論。我覺得現在再這樣搞研究恐怕不是最好。既然你是搞研究,就既要有史料,又要有自己的觀點。我雖然不才,但是我的論著都有自己的觀點和議論,否則怎麼叫研究呢。你不把自己的觀點擺出來,對也好,錯也好(當然儘量要準確),怎麼叫研究呢?所以撰寫畢業論文時,要做到邊敘邊議,既要有史料,又要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看法

第六點:對寫好的論文,要反覆修改,也就是要反覆地“磨”

我對這個“磨”非常重視,幾次和同學們講:“你不要寫完一篇文章以後就再也不去看它了,你要反覆地看,反覆地修改,看一遍有一遍的收穫,看兩遍有兩遍的收穫。睡一覺第二天清醒了再去看,發現有些漏洞仍需要補充,有些論述還可以修改得更準確,有些問題還沒講清楚,得再改。”總之,對自己的東西,要不厭其煩地進行修改,也就是“磨”,這樣才能出精品。俗語說,“慢工出細活”,就是這個道理。

同學們,現在電腦是個好東西。以前我手寫的時候,大概寫一篇一萬多字的論文,會產生三紙簍的廢紙,因爲我有個非常不好的習慣,我改了幾次後寫不下去了,就扔到紙簍裏。現在好了,現在沒這個事情了。什麼原因?一般來說,我寫一篇文章,大概要看十遍甚至二十遍之多,有的超過二十遍,反覆地看,反覆地改。這點徐規先生很好,我向他學習。當年老人家不要我們做事情,我們想幫老人家做點事情:“徐先生,你的文稿我幫您抄一下。”他不要。爲什麼呢?他說:“我抄一遍有抄一遍的收穫。你們給我抄,我就發現不了文章裏存在的問題。”我們有些研究生,儘量把畢業論文拖遲,拖到大概快要答辯之前的半個月、一個月,甚至十天才交給導師。導師想讓他修改補充,可是他說時間已經來不及了。這是研究生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這樣寫出來的論文,不會好。

老實說,搞史學研究的人不必特別聰明,特別聰明的人去搞自然科學更合適,但搞史學研究要特別勤奮(當然基本智商必須具備,傻瓜可不行)。一般智商,再加上勤奮,一定能夠做出成績來,這裏面也有一個“磨”的過程

我對研究生是這樣指導的,我要求他們入學以後,用半年時間集中讀書,《續資治通鑑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都要看。當然,怎麼讀書我下面再說。我要求在兩年半以後,一定要把論文初稿交給我。給我的論文是毛坯,這時我把我的所有研究生都集中起來,讓大家給他的論文把脈,提出意見,讓他再去修改,改了以後我再改,我改完以後他再改,他改好以後我再改。大概至少這樣三個來回,至於研究生自己對自己論文的修改就遠遠不止三次了。你要反覆去看,反覆地“磨”,這個“磨”我非常強調,就是要對自己負責任。

第七點:對所引的資料要有所考證

我對本科生的論文、碩士生的論文、博士生的論文,有三個標準。對本科生的論文,你只要能夠找到基本的史料就可以了;對碩士生的論文,你不僅要找到充足的史料,而且要稍稍有所鑑別;對博士生的論文,則不但要求史料要充足,而且要有考證,有鑑別。要考證史料,不要拿來就用。拿來就用,哪裏有這樣方便的史學研究啊?充其量不過是史料的堆砌。怎麼考證史料?這個問題我等一會再說。在博士研究生階段時要多出一些副產品。就是題目不大也不小,但再把你所研究的單位、所佔的史料擴大化,這是第一個。

第八點:要儘可能地出一些副產品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適當地寫些小論文,爭取在一些核心期刊上發表。你先寫出一篇篇小論文來,串起來就可能是一篇博士論文。二是積累儘可能多的史料。有些史料不一定在你論文當中用,但在今後你進一步研究的時候有用,寫其他論文的時候也有用。

以上是關於怎麼樣做論文的幾個方面體會。供同學們參考。

來源:論文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