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以前學校,沒有傳授如何閱讀的策略呢?

書到用時方恨少,大量閱讀大量輸出,才能夠讓我們寫出,更好的作品出來。

1  閱讀策略之一

今天比較認真的讀了《閱讀技能訓練》前面第1章節,閱讀的第一個策略。

這是一位美國專門從事課程開發的 珍妮佛賽拉瓦洛,她是專門從事讀寫項目。

開始的閱讀訓練,重新回到幼兒園時期,看看幼兒園時期的美國小孩說你需要掌握哪些:

幫助享受閱讀理解含義,掌握詞彙,利用文本特徵,加深理解。

綜合分析上下文的內容,通過寫作和交流提高閱讀能力,提升閱讀的流利度,最後成爲一位自信的樂在其中的閱讀者。

而今天就是學習的第1小章節內容,這一小章節訓練自我方法:

從這一頁你讀到什麼內容,找到什麼東西?

用手指按住每一排字,滑動之後,慢慢讀每一個字,這個方法,如果按照速讀法來說是很愚蠢的。

這一頁講的內容跟下一頁之間有什麼關聯?

兩頁的內容,有什麼是相同之處,有什麼是不同之處?


2  培養技能需要合意的難度

如何解釋“合意難度”,心理學家羅伯特比約克,1994年提出了概念。

他的解釋是:科學的學習,最重要是不要看重,某一次考試的好成績,因爲這樣的成績,意味着成長快速。

同時也是轉瞬即時的進步!

培養技能,還是又應該有一個合理的難度,而且,如果一開始,都是運用所謂的快捷方法。

因爲快捷方法,大家到最後都能掌握,一個人想要提升,自己的認知的寬度和深度,是要啓發不同的思考層面。

哪怕這個思考的模式是錯的,思考的模式不同於運動的模式,因爲運動的模式一旦出錯之後,以後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糾正。

而思考的模式,即使是錯,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

通過了後面的學習,學習的效果,可能比一開始,就運用所謂的快捷方法,便利方法,會更好一些。

每個人技能的成長,是需要一個胡亂摸索,或者是自我摸索的階段。

通過了這一個階段之後,學會某一項技能,就指日可待了。

有哪一些纔是真正有科學依據的學習策略呢?

2007年美國教育部的一份報告顯示出三個高頻率詞:

間隔期,測試,使用,建立聯繫。

因爲人都是急功近利的,今天學到一點就恨不能說僅僅過180天,我可能就徹底掌握這個技能。

而真正的學習最好的道路是什麼呢?
最好的學習之路道路有很多阻礙,而且比較漫長,不僅進度緩慢,可能眼下表現的很不好。


這樣一種直覺反應,嚴重的影響了我們學習的積極性。


因爲看不到效果,或者說寫作方面看不到,自己已經通過投稿,這一個方式賺到錢。

更加希望說,你學到一個很好的方法,不管是一個記憶方法,或者是一個輕巧的方法,或者是喫某一些補充劑。

或者是參加一些大佬的培訓,瞬間,就能夠掌握某一項,需要的學習的技能。

人人都想成爲金庸小說的那位神奇人物,郭靖是不是在很短的一夜之間,突然武功大增。

這種只是一種虛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相信即使到了所謂的AI非常發達的地步,也無法實現這樣一種一夜之間,不管是金錢,還是美女,還是權利,都到了,一種登峯造極的地步。

3  專家和普通人是如何學習的

普通人是如何學習呢?

沉浸在友好型學習環境的人,首先找方法,再去找策略,最後研究問題。

再看一看專家類的人是如何學習的?
專家類的人,對於任務不管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他們都會採取交叉練習提高。
這種匹配方式是解決策略的最好能力之一。

他們的方法是先花時間精力確認面對的是哪一些問題?

然後再去找相對應的解決策略。

這種方法,讓我想起了有一些教寫作的作者,他們可能一上來,不是一就講:

標題如何寫,結構如何寫?大綱如何寫?如何尋找素材!

個人認爲,像自己現在處於小白的階段,寫作的人,不管是普通的流程式寫作,還是框架式寫作,或者是九宮格的寫作方式。

都要去了解,都要去嘗試,都要去做到實踐。

也就是說“行動在前,思維在後。”

如果一直都是思維在前,我們肯定會被很多的困難所困擾,遲遲不敢行動。

反而,如果在不斷的實踐當中,行動在前,哪怕碰的頭破血流,在這個過程中,一邊摸索,一邊找尋,這些大師們他們的學習軌跡,學習的路徑。

總結出自己如何寫作的模板,路徑,學習方法和策略。

幫助我們儘快的,通過小白到青銅寫手的階段。


現在想一想,爲什麼我們上學的時候,都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培訓?

不管是閱讀技能的訓練,還是寫作技能的訓練,或者是演講技能的訓練,包括表演的訓練。

這些都是,在我們從幼兒園到高中的這個階段,就應該完成的。

很可惜,都變成是出了社會之後,跌跌撞撞,蹣跚學步,重新學習。

不過,也要感謝現數字化的時代,如果沒有這個時代,我可能到現在,都不會去寫作,也不會去讀專業以外的書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