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 冰山理論與還未被我瞭解的家庭煩躁症

夏去冬來,有一天我回到家時,又一次對着寢室裏的主唱碎碎念,主唱又一次擺出無辜的臉,說怎麼我一回家就一直要唸他,明明他就是一個待在家裏很可愛的小寶貝。

我突然間醒悟了,我好像站在我自己的外面,問自己:對呀,我在煩躁什麼?我這樣的情緒一點都並沒有反映當下的情況啊,我明明有很順利的一天,我回到了這個非常甜蜜整潔乾淨的家,到底有什麼事情讓我一下子感到煩躁的呢?

是家庭這樣的一個環境帶給我什麼樣習性的記憶嗎?是不是我有一些關於家庭的概念是小時候帶來的,而我沒有隨着成長的過程主動的去修正他們呢?

讀到一段話,跟你們分享一下。

成長意味着拿回我們自己的主動權, 負責地面對自己的各個部分。例如對感受的負責包括幾個步驟:

  • 首先, 拿回感受。情緒ABC理論告訴我們, 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不是事情決定了感受, 感受是由每個人不同的內在心理過程決定的。拿回感受是指我知道感受是屬於我自己的, 我決定爲它負責。
  • 其次, 接納感受。接納自己當下正在經驗的感受, 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感受也不着急地排斥和逃脫。接納情緒, 並非放縱情緒。接納情緒的前提是知道情緒是屬於自己的, 我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情緒只是屬於自己的一部分, 而不是我。我是不會被情緒牽着走的。放縱情緒是把自己的情緒能量投射給身邊的人, 自己已經被情緒完全淹沒, 情緒大到變成了自己。當我無法承受這些情緒的時候, 我就開始通過向外的指責, 讓自己陷入受害者的模式裏來找到宣泄的出口。
  • 再次, 管理情緒。我知道我的感受只是我的一部分, 它不是我, 我可以找到更好的辦法和它共處, 而不會被它淹沒。
  • 最後, 讀懂情緒。我知道情緒是我內在的信使, 他們是來幫我更好地瞭解自己的。例如, 我內在一直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 但是這個渴望一直沒有被滿足, 我就會很敏感於別人看似不尊重的行爲, 也容易有過激的情緒反應。這個情緒反應, 是來幫助我看到自己內在的真正渴望。

現階段的我還沒有能力讀懂我的情緒到底是什麼?那種一回到家就焦躁的感受是什麼?但是我想,我至少是能夠做到了將情緒與我自己分離,我發現這種自動啓動的情緒並不是理性的。

一旦情緒與我適當的脫鉤,我其實就能夠更好地管理情緒,當我回家又感到碎碎念那種焦躁的衝動的時候,我就會讓自己停一停。我會自問我想要怎樣的家庭呢?

我想要一個溫馨甜美的家庭呀,所以我更願意在我回家的時候跟我家裏的小寶貝打聲招呼,把東西放好之後跟他聊聊我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我發現這樣子才更反映了我當時的狀況和這個家庭我所想要的方向。

再分享一段我讀到的文章。

冰山理論中的應對方式是指在壓力狀態下我們會出現的一些自動化的溝通方式, 包括五種類型: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打岔型和一致型。其中指責者是高高在上的檢察官、獨裁者, 他們的溝通姿態是一手叉腰, 一手向外指責, 彷彿在說:“如果不是你, 所有的事情都會很順利。”指責型的人知道什麼是對的, 自己想要什麼, 有較大的能量推動自己去實現目標,但指責型的人也需要多照顧別人的感受。

我還不能夠很好地明白自己,我在想或許在我的碎念當中是有一些未實現的焦躁的,我想要路我可能覺得還不夠平。可是爲什麼這種焦躁總是集中體現在家庭的場景中呢?所以也有可能這只是我童年的一種回家的經驗,我就是未經批判地複製了下來了。很多問題我還不是很清楚,我會慢慢學習。

當歲月翻過側臉的時候,願此生更加豐厚深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