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 冰山理论与还未被我了解的家庭烦躁症

夏去冬来,有一天我回到家时,又一次对着寝室里的主唱碎碎念,主唱又一次摆出无辜的脸,说怎么我一回家就一直要念他,明明他就是一个待在家里很可爱的小宝贝。

我突然间醒悟了,我好像站在我自己的外面,问自己:对呀,我在烦躁什么?我这样的情绪一点都并没有反映当下的情况啊,我明明有很顺利的一天,我回到了这个非常甜蜜整洁干净的家,到底有什么事情让我一下子感到烦躁的呢?

是家庭这样的一个环境带给我什么样习性的记忆吗?是不是我有一些关于家庭的概念是小时候带来的,而我没有随着成长的过程主动的去修正他们呢?

读到一段话,跟你们分享一下。

成长意味着拿回我们自己的主动权, 负责地面对自己的各个部分。例如对感受的负责包括几个步骤:

  • 首先, 拿回感受。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 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不是事情决定了感受, 感受是由每个人不同的内在心理过程决定的。拿回感受是指我知道感受是属于我自己的, 我决定为它负责。
  • 其次, 接纳感受。接纳自己当下正在经验的感受, 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感受也不着急地排斥和逃脱。接纳情绪, 并非放纵情绪。接纳情绪的前提是知道情绪是属于自己的, 我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只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而不是我。我是不会被情绪牵着走的。放纵情绪是把自己的情绪能量投射给身边的人, 自己已经被情绪完全淹没, 情绪大到变成了自己。当我无法承受这些情绪的时候, 我就开始通过向外的指责, 让自己陷入受害者的模式里来找到宣泄的出口。
  • 再次, 管理情绪。我知道我的感受只是我的一部分, 它不是我, 我可以找到更好的办法和它共处, 而不会被它淹没。
  • 最后, 读懂情绪。我知道情绪是我内在的信使, 他们是来帮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例如, 我内在一直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但是这个渴望一直没有被满足, 我就会很敏感于别人看似不尊重的行为, 也容易有过激的情绪反应。这个情绪反应, 是来帮助我看到自己内在的真正渴望。

现阶段的我还没有能力读懂我的情绪到底是什么?那种一回到家就焦躁的感受是什么?但是我想,我至少是能够做到了将情绪与我自己分离,我发现这种自动启动的情绪并不是理性的。

一旦情绪与我适当的脱钩,我其实就能够更好地管理情绪,当我回家又感到碎碎念那种焦躁的冲动的时候,我就会让自己停一停。我会自问我想要怎样的家庭呢?

我想要一个温馨甜美的家庭呀,所以我更愿意在我回家的时候跟我家里的小宝贝打声招呼,把东西放好之后跟他聊聊我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发现这样子才更反映了我当时的状况和这个家庭我所想要的方向。

再分享一段我读到的文章。

冰山理论中的应对方式是指在压力状态下我们会出现的一些自动化的沟通方式, 包括五种类型: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打岔型和一致型。其中指责者是高高在上的检察官、独裁者, 他们的沟通姿态是一手叉腰, 一手向外指责, 仿佛在说:“如果不是你, 所有的事情都会很顺利。”指责型的人知道什么是对的, 自己想要什么, 有较大的能量推动自己去实现目标,但指责型的人也需要多照顾别人的感受。

我还不能够很好地明白自己,我在想或许在我的碎念当中是有一些未实现的焦躁的,我想要路我可能觉得还不够平。可是为什么这种焦躁总是集中体现在家庭的场景中呢?所以也有可能这只是我童年的一种回家的经验,我就是未经批判地复制了下来了。很多问题我还不是很清楚,我会慢慢学习。

当岁月翻过侧脸的时候,愿此生更加丰厚深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