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 | 关于祭祀

昨天下班发现路边上多了几个铁皮箱,走近一看才发现是市政提供的供人们烧纸的,我心下便想,又是一个什么节日?

早上出门又看到了,于是看了下日历,哦,今天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节日,它又被称为“祭祖节”“十月朝”,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人在这一天会去祭扫,给亡者送去寒衣,因此叫“寒衣节”,它与清明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合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为什么我会清楚这个节日呢?一方面是北方农村非常注重此事,另一方面当然归功于母亲的影响。

外婆去世20多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前,母亲都会买好纸张制作纸衣,或直接买成品纸衣,然后到这一天去外婆的墓地烧掉,用母亲的话说叫“给外婆送衣服”,而这一送就是20多年。

然而现在在城市里,人们大多背井离乡,城市治理者也遵循民俗文化,每年这时候都会在街头摆上烧纸的铁皮箱,供人们祭祀,这是中国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优秀案例。

正好最近读完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其中就提到了中国人的宗教观,祭祀就是我们的宗教,而我们的宗教情绪也体现在随处可见的民俗和传统之中。

中国人的宗教体系有两套系统,一方面是神祇,一方面是祖灵。我们祭祀,既祭祀那些神,也祭祀我们的祖先,甚至很多时候祭祖对我们的影响要大过祭神。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对于祖先这么重视呢?比如战乱逃亡的时候,金银细软可以不带,但是祖先牌位不能不带;同样的,我们在很多节日,比如春节,比如清明,比如寒衣节,甚至结婚的时候,都要祭拜祖先。

对于祖先的重视,我们可以从孟子那里去追溯。孟子说,人之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谓人性本善,这四种从哪里来的呢?他说最早的发端一定是来自和父母的感情。

在过去最早的时候,人们不知道丧葬,父母死了就扔在田边,结果经常去就发现不忍心,父母的身体被虫子咬,被动物吃,心里就觉得过意不去,这个时候心中的恻隐之心和羞恶之心就出现了;还有,你看见一个孩子匍匐着爬到水井边,这个时候你一定会立刻马上说“小心”并跑过去把这个孩子拉起来,你不需要取悦任何人,你也不认识他或者他的家人,这就是你最原始的本心的发端。

因此在中国人研究人的善端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人文的伦理,就是人和人之间家庭的一种关系,所以家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点和西方社会截然不同。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是当你祭祀祖先的时候,你要认为你的祖先就坐在你的对面,祭神也是如此,假如没有恭敬之心,那么祭祀又有什么用呢?

回到现实生活,今天也借此篇文章,遥忆去世多年的外婆以及奶奶,死是生的延续,她们留在世上的记忆,让我们慎终追远。

最后还想说一句,推荐大家去看《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包括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宇宙观,哲学思想,中国人看待生命的意义,中国人的社会联系以及中国人的审美等等,整本书读下来非常温暖,你会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真的相当光荣和自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