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女子圖鑑,《啼笑因緣》三種人生態度,恨水先生的超時代鉅著

少年時讀《啼笑因緣》,只感覺這書名很是喜感,應該充滿着搞笑劇情的吧,雖然對那個時代不抱什麼期望,但展開書一看,居然是個狗血的愛情故事。

我喜歡看啊,那時看瓊瑤看得入迷,這個也當那類書去看了。看熱鬧,圖新鮮,看一個社會底層的女青年如何被不同人士包養。

少時還覺得弔詭,明明兩個長相相似的人,爲何不能桃代李僵?

再加上我看的那版本沒有續作,故事如醉霧海,到了最後,也沒個結局,只是感覺人走茶涼的悲。

明明是與我比較衷情的何麗娜有了未來,可爲何卻心下不喜,好似明珠蒙塵,情緒沒個安排處。

不知我最喜歡的張愛玲女士,爲何要推薦這本書?

那時輕狂,匆匆看過,匆匆感受一下民國氣氛,便丟下了。

到了中年之後,再去找來這本書讀,意義便大不相同。

彷彿我少時看《紅樓夢》,只見裏面燈影綽綽,猶如鬥走馬燈一般,你方唱罷我登場。而經年之後,有了閱歷,再回頭去看,方能品出人生心酸,五味陳雜。那口老湯,熬了太多年,將人性的骨頭渣子都熬出了味兒。

那麼,這本《啼笑因緣》究竟有什麼好?爲何我兩次去看,心態截然不同呢?

就讓我們打開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這一版,來細究一下吧!

老規矩,先介紹一下這個版本。

這本《啼笑因緣》,讓我愛不釋手,它的封面充滿了民國老掛曆月份牌的風味,一男一女,相攜而坐,卻沒有面目,給人以無限遐思。

我們不知道圖上的這對男女到底是樊家樹還是何麗娜,或是樊家樹與唱大鼓書的鳳喜。無論是哪個女子,我都可以接受,因爲我個人覺得,何麗娜與鳳喜就像一個女人的兩面,鏡子裏面側影,太陽與月亮的對應,光與影的映射而已。

全靠個人主觀去猜測。

這本書值得肯定的是,收錄了張恨水先生後半部分續作,得以窺見整個作品的風貌。

我少時看過的沒有後續,故事只覺餘音嫋嫋,卻不知其回味,而有了後續之後,那些人物的張力才得以完全釋放。

恨水先生當時本不想續寫的,是應廣大讀者的要求才寫。很用心,並不是狗尾貂續。

在羣裏討論時,看到朋友說,這個續沒必要。

我持相反意見,前半部書中,三個女子的命運比較模糊,個人對於社會,對於當時的那個背景,無論反抗還是承受都弱了一些,相對來說,續寫後的三個女子,形象更加豐滿,藝術造型也更加突出。

這本書在民國當時可謂人手傳閱,市井居民見了面,若是不討論一下劇情,都有落後之嫌,就好比當80年代的《射鵰英雄傳》,誰若沒看過,都不好意思說話。(我就沒看過第一版,父母爲了學習,不許我看電視,後來便偷偷在牆上挖個洞,也看不清,只好成人後看的回放。)

那麼,這本書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當時的人們廣爲流傳。

這要從它的文化背景來說,當時正值五四運動,很多愛國人士提倡白話文,包括胡適、老舍、徐志摩等等。

這一批人在中國的文壇上,當真了不得,個個都是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他們的文章我愛看,他們的語言我愛聽,他們的詩歌我愛學。

因爲他們的文章我看得懂呀!白話文真是溝通了你我他的橋樑,不再分階級,也不再分層次,是人與人平等的紐帶。

而這本小說就應運而生,張恨水先生的白話文小說,屬於鴛鴦蝴蝶派,卻並僅只描寫男女間的私情,而是從社會背景,人文風貌,性格人設等方方面面來架構。

他注重人物虛實描寫,這沿襲了中國古言的筆法,又引入了西方的寫作手法。(那個時代,大部分文人留過學,引入了西方的一些經典寫作手法。)這使得他的故事飽滿,人物活靈活現。

他的鳳喜不像林黛玉那般面目模糊,只活在詩裏,而是在實在的白描。

這時來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面孔略尖,卻是白裏泛出紅來,顯得清秀,梳着覆發,長齊眉邊,由稀稀的髮網裏,露出白皮膚來……

這幾句將唱大鼓書的鳳喜寫得活靈活現。

然而與她神似的何麗娜卻又不同風貌。

這個時候,有個十七八歲的女子,穿了蔥綠的西洋舞衣,兩隻胳膊和前胸後背,都露了許多在外面。

張恨水先生不吝惜筆墨,喜歡寫鋪陣的小物件小細節,極盡觀察之力,可寫兩個女孩子只是寥寥幾筆,我們要從性格的不同之處來分析。

他的小說裏有官話也有風俗語言,更是將白話文發揮到了極致,隨便一個人拿起來都能品讀,都能看出其中滋味,不會與人有隔膜感,所以這本書在當時才家喻戶曉。

再加上當時報紙上連載,小說成就了這份報紙,報紙也成就了小說。

連載小說本來就要吸引人,張恨水先生的筆法實在是跌宕起伏,令人看了一章,還想看下一章,把章回體重發揚光大。

下面就簡單的說一下這個故事。

富二代海歸少爺樊家樹,自認爲學富五車,從國外歸來,與衆不同。

尤其看不習慣中國正在落難中,家族親朋好友卻在“隔岸猶唱後庭花”。

他看不慣親戚們生活極盡奢華。家樹是先進的一代,是那些革命的先驅者,在這裏要讚一聲,他可不是個空洞浮誇的高富帥,可是個有理想有熱血,有思想的愛國人士。

他同情社會底層的人民,結交了落魄俠士與女兒秀姑,秀姑出身草莽,卻對家樹頗有好感,家樹只拿秀姑當姐姐看,並無兒女之情。

他喜歡上了說大鼓書的少女鳳喜,他同情鳳喜,喜歡鳳喜,願意幫助她走出生活的泥淖,他供養鳳喜,想讓鳳喜接受文化薰陶,與自己成爲志同道合的戰友。

與此時同,他也結識了與鳳喜長得極爲相似的世交之女——何麗娜。

兩個女孩長着相同的皮囊,卻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何麗娜是家裏的小公主,生活奢靡,揮霍無度。

我很拿她對應當時的陸小曼,她們有相似之處。

何麗娜對家樹有好感,家樹卻不喜,認爲她有些放蕩(這可能與他留學歸來有關,在國外同類階層的女子就是那樣,讓他誤會了。)

可是鳳喜卻被將軍看上,強搶了作妾,其實鳳喜並非不能反抗,只是被將軍的金錢所迷,這就是出身低層女子精神貧乏的可悲之處,她還來不及接受樊家樹的改造,就背叛了富二代男友,選擇了政界大佬。

可將軍不像富二代,拿鳳喜當精神伴侶,鳳喜在他眼裏,不過是個玩物。

秀姑爲了幫家樹,冒充傭人,去將軍家試探鳳喜,鳳喜難忘舊情,偷偷約會家樹,卻導致家樹被將軍暗害,差點失去性命。

家樹不計較鳳喜的失身(這在當時,可是足夠先進之極的思想,剛推翻最封建的清朝,那時女子是豎貞潔牌坊的,張恨水先生真大膽也。)

願意重新接受鳳喜,可鳳喜卻懦弱無能,被將軍嚇破了膽,瘋掉了,後來病死了(絕對劇情需要,否則家樹將背上負心之名。)

何麗娜爲了家樹,改變自己的壞習慣,不再亂花錢,並逼着父親將錢都捐給了愛國之士。

秀姑去刺殺賣國賊,壯志未酬身先死,令家樹懷念。

而何麗娜最後與樊家樹一同成爲了精神伴侶。

張恨水曾說,“到我寫《啼笑因緣》時,我就有了寫小說必須趕上時代的想法。”

其實他已經超前之極。

他試圖掙脫舊派小說“才子佳人”纏綿愛情的陳舊模式,因此,在《啼笑因緣》裏,“才子佳人"的角色被普通民衆所取代,而反封建思想和平民精神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張揚。

介紹完故事,我們再來說小說中的三個女主角。

其實個人比較喜歡何麗娜,我是一個絕對純淨的浪漫主義,喜歡小資,喜歡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那麼何麗娜,獨立潑辣就成了我的心頭好,就像我喜歡陸小曼一樣,儘管她奢侈糜爛,可依然掩飾不了女孩子的金光閃閃。

如果不揮霍,合理用錢,自然是優雅大方又沉穩的閨秀極雅人。

更重要的是,何麗娜對於愛情的堅守令人折服。爲家樹,她不展惜散盡家財,執着維護,這值得給她一個好結局。

鳳喜,是農村女孩初入大城市,雖然純淨,也最容易迷失自我,在金錢與慾望的衝擊下,找不到本命,最後如同花朵,墮落於塵囂。

上天給了她足夠的美好,卻沒能給她守護的本領,本身就是一種殘忍。

秀姑,應該是映射刺殺過袁世凱未成功的鄭毓秀女士。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博士。秀姑也象徵了張恨水先生那顆俠義愛國之心,雖死猶生。

借鴛鴦派小說來寫道德、愛國、同情底層百姓,這部鉅著,流傳下來,我們不應只以片面的情懷去看待兒女情長,而是撥開書的面紗,細細品讀他的良苦用心。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最後,以先生的筆名由來爲結尾吧。

一本好書,能夠翻開是夢,闔上是歌,供人品讀,供人回味。

關於《啼笑因緣》還有許多說不明道不清的情愫,因篇幅有限,不一一說明了,各花入各眼,各曲入各調,看客,不如親自找來,身臨其境,更進一步貼近那個民國時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