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審判是對誰的審判?聽諾貝爾文學家分析卡夫卡的世界

衆所周知,卡夫卡生前叮囑朋友布羅德,在他死後將所有手稿毀掉,不要發表。

至今我們仍不知道,這是他真正意圖還是反話?

畢竟在現實生活中,他是個反覆無常,難以掌控自己的人。

從他幾次訂婚又悔婚就可以看出,他對於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厭惡。

可從他與女友來往的書信中又可以觀察到,他十分希望別人能夠重視他的作品。

這不稀奇,在他的人生中,到處充滿着矛盾與兩難。

他懼怕現實世界,產生了《變形記》,並將自己的希望放在未來,產生了《城堡》,對親朋好友疏離,無法融入之中,產生了《審判》。

他將自己無限縮小,面對着手足無措而龐大的世界,恨不能將自己藏起來,這不就是當代社恐?

現代人的心理越來越傾向於卡夫卡,越是傾向於他,對他的研究就越加深入。

爲什麼要見面?微信聊天不行嗎?

卡夫卡的文學價值,他爲作家們帶來的啓示,他濃縮出來的另一個世界,成爲渺小的螞蟻站在巨人的門前,無法融入巨人社會,將無比恐懼與慌亂描寫得淋漓盡致。

他也是一位喜歡交筆友,卻不能與筆友親密接觸的另類人。

這些文字特徵,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出現。

同時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埃利亞斯·卡內蒂就是其中一員。

由他來編撰的《另一種審判》,是文學愛好者研究卡夫卡小說中隱藏的另一面的良好素材。


埃利亞斯是猶太籍英國作家,1981年小說《迷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戲劇作品在60年代曾經引起轟動,並因其筆記和自傳三部曲《獲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遊戲》而聞名。

埃利亞斯非常喜歡卡夫卡,留下了大量拆解卡夫卡的筆記。

他收集到卡夫卡生前與親友溝通的信件,從實際上更接近了解卡夫卡,他認爲,卡夫卡的成功,就是因爲書信與日記。

這兩樣是他隱性的創作構思,許多卡夫卡小說中匪夷所思的情節,都緣於生活中遇到事物的加工與變形。

這個認知令他欣喜,他也開始大量記日記,這些寶貴的日記提供了研究卡夫卡的方向。

此書正是埃利亞斯的日記,與他詳解卡夫卡書信的彙總。

這些文字幫讀者瞭解到卡夫卡不爲人知的幾次訂婚曲折,以及他被告上法庭,在法庭上,沒有辯解,卻利用這個坎坷,創造出了《審判》。

就連《城堡》也有這些事件的影子。

卡夫卡是一個標準的柏拉圖和單性戀,喜歡戀愛卻不喜歡奔現。

他愛上的姑娘,存活於想象中,可以有書信來往,他要求對方把生活中的事一點一滴向他彙報,並以此作爲創作靈感。

可一旦對方走出書信,走進他的世界,他便立即被恐慌所佔據,無法面對。

這有點像單性戀,只喜歡談戀愛,卻不想對對方負責,也不想有肉體上的接觸,更不希望在現實生活中和對方建立親密的關係

他只接受精神上溝通,這說起來匪夷所思,可當今社會,也有許多人患有這種心理病。

卡夫卡如此時髦,一個人身上兼具當代社恐和單性戀兩種特質,這使他無法對別人產生信任,無法接受現實世界中的一切,近距離社交相當於慢性自殺,這導致他的文字產生獨特氣質。

後來許多作家都領悟到此種寫作手法,將現實生活中的陰影,投射到作品中。

這樣的創造方式,令讀者產生距離感,強烈的朦朧浪漫和高級審美感。

比如乙一,因不善交際,隸屬邊緣人,便把這份感覺投射在作品裏,創造出了大量治癒系的作品,如《平面犬》、《暗黑童話》等。

雙比如《百年孤獨》和《霍亂時期的愛情》等。

以此總結,著名作家都帶着獨特敏感的氣息。

他們的作品會令讀者有若隱若現的相似感,卻又不知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令人忍不住去探究,這就爲作品產生了良好的延續性。

讀卡夫卡,讀埃利亞斯,就會了解“審判的真正含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