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出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2021年不知道怎么了,一年期间裸辞了两次。上班时的抑郁和裸辞后的迷茫每一次都在不停地切换,有个旅游年票却发现一年到头哪里都没有去过。偶然刷到这部纪录片,看完后有一些想法却写不出来。这部纪录片有三个主人公,甘肃大山里面的女孩马百娟,湖北县城复读生徐佳,北京中产女孩袁晗寒。

对于马百娟一家来说,一家一年的支出也不过五十元。一个教师只有一个老师,两个学生。每一天要走很长的山路才能到学校。曾经马百娟的梦想是去北京上大学,然后一个月挣1000元可以补贴家用。再后来她就辍学了,因为家庭条件实在苦难,哥哥得病没有钱治疗,不确定可以养家多久。马百娟虽然很努力,但学习的基础显然不怎么样。父亲也觉得女孩最重要的是嫁人,读书不重要。

没有批评他父亲的意思,他那个环境自然觉得女孩嫁人是最重要的。马百娟出去找工作,转了一圈还是回老家了。就像大堂经理说的,她的年龄还属于童工,没有公司敢用她。前台需要会电脑,有的岗位还需要学历。就算是保洁显然也是年龄大一点的阿姨更合适一点。对于马白娟来说,显然她没有选择。高考这条路,因为家庭贫困,自身学习不理想被堵死了。

湖北县城复读生徐佳,更像是大多数青年的缩影。家庭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有选择,但选择余地很小。高考复读三年,可以想象徐佳本身承受的压力。好在父母都很支持他复读,父亲的遗愿就是他可以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徐佳的弟弟徐可,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学历的他只能去一家保险公司做销售。

毕业后的徐佳又开始了找工作面试的路上,最后和一家电力公司签了合同。那一刻他感觉把自己卖了出去,又感觉自己稳定下来了。徐佳后来和自己大学的女朋友结了婚,给自己和女友一个交代,也给自己的母亲一个交代。他有时候感觉自己不是为自己活着,特别是他看了北京女孩袁晗寒的纪录片。有时候我们一直努力要到达的终点,也只是别人的起点而已。和马百娟相比,徐佳又无疑是幸运的。至少他的下一代,教育条件不是小山村小县城可以比的。

北京女孩袁晗寒对比前面两个主人公,无疑是幸运的。可以开咖啡店,高考辍学后报考德国的美术学校。她的迷茫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迷茫,不知道未来自己可以做什么。物质上她不用担心,可是她也不想在每一天的迷茫中度过。纪录片的最后她说投胎这件事情也不是她可以选择的。

总体来说三个主人公在我生活中多少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马白娟的选择像极了我们村的一些女孩,生活条件虽然比马百娟好得多,但是她们也没有太多选择。高考这条路对她们不适合,想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基础的电脑也不是很熟练。到了一定年龄不过是结婚嫁人。

徐佳的经历好像我的姐姐,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工作在别人看来也是不错的。河南的分数线高,当年考上一本姐姐学习已经是非常努力了。工作看起来稳定,工资也不错。但是也是每天加班到半夜,24小时随时待命换取的。幸运的是下一代的条件会更好,不幸的是几乎每一天都在被迫996。而且在小城市,想跳槽也没有几个像样的公司。这个压力很大的工作外面好多人也是求之不得想要进去。

看到袁晗寒的出场就想到以前在一家设计公司遇到的一个男孩,那个男孩和我差不多大,当时是一个同事的客户。在我看来他算的是家境优渥的,父母是大学教授,985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偶尔也听他抱怨,自己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虽然收入不菲),但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不能为他提供一定的收入。在我看来他的起点已经超过全国百分之70的青年,却依然在喜欢的工作和合适的之间犹豫。各方面都不错,却离真正的财务自由很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