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相遇敘事的美好

感謝劉老師的大愛付出,才讓我們中原焦點團隊的成員又有一個深入接觸敘事冶療,融合焦點與敘事的精華,並且相伴成長的機會。

我們知道:後現代兩枝花,焦點敘事不分家,也就是說敘事和焦點同屬於後現代,他們的理念、信念、人性觀這些部分是相通的,只是表達方式有所不同。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只看了序言的三篇文章,就已經觸動了我心裏很柔軟的那一分感受,在此與大家分享文中的精彩部分。

敘事強調尊重生命的“各獨”性,互爲主體。

那個在大人眼裏一無是處只會犯錯的孩子,他在大人面前是沉默的,不想說話,你可以明白那個沉默嗎?既然被標籤爲“壞孩子“當然無話可說,不說話其實是一種抗議,不說話其實裏面已經說了很多的話,包括憤怒、委屈、沮喪、沉默,其實不光是傳統心理治療裏所說的“抗拒防衛”這麼簡單,在敘事裏我們會說“沒有防衛的個案,只有防衛的治療師”,如果助人者沒有能力與孩子聯結,把責任歸咎於孩子的抗拒,這跟其他大人說他不乖,又有什麼差別呢?

敘事解構了許多傳統的諮商與教育觀念。

敘事是一種美學。敘事是一種實踐。

語言抵達之處並非生命抵達之處。

敘事讓我們有機會一同來聆聽,來自兒童內心的歌聲,從受困到遇見屬於自己的美好。這樣的歌聲常常會回過頭來,滋養彼此的生命,我們陪伴孩子同時也向孩子學習。

讓主角成爲自己想要的樣子的主體性,是其根本精神訪問與對話是其介入的主要方法。

敘事珍貴的不是句型,而是裏頭的血肉,對話裏的血肉,除了專注真心的眼神之外,就是語言的精準與深刻。

《小王子》裏狐狸告訴小王子的智慧:有些道理,不是用眼睛看的,是要用心來體會的。

懂生命,聽懂故事,然後在關鍵的時候用短短几個字傳達出深刻的那份懂,如果真的懂了,所以教科書裏的這些句型骨架纔有了心跳。

“人生若要享受,就要有一處自己的溫泉“,多美好的意象,同時兼具了療愈和幸福的隱喻,回過頭來思考自己內心深處的期待和遭遇此困境的可能意義,同時看見自己在困境裏如何爲期待的生命努力打拼。

對人尊重以及對生命的承接之態,讓人在困頓的時候還能被珍惜、被看重,能有這樣的視野面對困境,會有一份獨特的幸福感。

敘事強調了解人而非評價人,在這個位置會讓許多孩子在面對生命的挑戰的時候,多了一些幸福與光榮的時刻。

自由與創造,孩子是天生的自由與創意的玩家,如果你能運用自己的自由與創意與孩子對應,往往可以擦出非常美妙的火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