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道德经开篇有哪些重要概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共81章,1-37章,通常成为道经;38-81章,通常称为德经。这是《道德经》第一章,主题句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主张,就是研究众妙之门。那什么是众妙之门?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是道德经的主旨,也是理解整部道德经的钥匙。

开篇一口气给出了道、名、无、有、始、母、妙、徼、玄、众妙之门等10个概念。通过10个概念,一步步推导,最终提出核心概念——众妙之门。所以要找到理解道德经的钥匙,必须先搞清楚这10个概念。

1、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讲出来,但不是永恒不变的道。这里没有给出道的内涵,但给出了两个本质特征:一是可以表达;二是不是永恒不变。我们现在通常把道理解为规律、原理。反过来看看,切合两个本质特征。

2、名。名可名,非常名。名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给出的标签,就是概念的意思。仍然没有给出名的内涵,但给出了两个本质特征:一是可以命名;二是不是永恒不变。

这两句话如果用哲学语言表达,就是世界是可知的,世界是变化的,变化是绝对的。

3、无。无名,天地之始。这一句话历来有两个版本,还有一个是“无,名天地之始”。两个版本都可以讲的通。无名,对事物还有没有形成概念时,那是天地之初始,也就是混沌之初。之所以有天、地、人、江、河、湖、海等等词语,都是漫长历史中人类给出的名。之前,其实是没有的。这样理解,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算不上一个概念。如果当成一个概念,就可以理解为混沌之初,无所作为,一切自然而然。这个时候,万物虽然存在,但都没有名称。无和始对应起来理解。

4、有。有名,万物之母。当人们给事物命名后,万物才出生,所以有名是万物的母体。同上,这里的有,是拥有,不是一个概念。如果当成一个概念,就可以理解为具体的事物。有和物对应起来理解。

5、始。无名,天地之始。始就是混沌之初。

6、母。有名,万物之母。母就是诞生。

7、妙。常无,欲以观其妙。妙就是规律。要在无的状态下,在始的状态下去观察,得到妙。告诉我们妙是客观的,自然而然的起作用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8、徼。常有,欲以观其徼。徼是边界的意思。只有具体到事物才有边界,也就是概念的外延。必须在有名的情况下,在事物诞生后,才可以讨论其边界。

9、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即常无、常有。“常无”状态下的“妙”是内涵,“常有”状态下的“徼”是外延,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同出一物而拥有不同的名称。同,就是两位一体,称之为玄。

10、众妙之门。内涵和外延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同出一体,这里面蕴含这玄妙。在一切事物玄妙背后,还有一层更为深层的玄妙,就是众妙之门。众妙之门就是“道”吧,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规律、原理。

老子以诗一般都语言,简练又明确地提出了众妙之门的概念,也就是道的概念。综合起来,可以说有如下重大观点:世界是可知的。世界是变化的。变化是永恒的。概念是万物诞生之母。要客观地研究万物规律;要明确具体事物的边界。万物都有内涵和外延。搞清楚内涵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就是掌握了众妙之门,掌握了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