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二)

      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關係密切,從歷史看,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過程中發生的,換句話說,新文化運動包含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中的片段。五四運動結束時,新文化運動不但沒有結束,相反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那這個階段是什麼?不妨分析一下。

      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目的是什麼?他創辦《青年》雜誌,是爲了影響青年,啓蒙青年,改造青年。他說,“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一定會發生很大的影響。”他高舉科學與民主大旗,從政治、學術、倫理、文學等方面向封建勢力發起了猛烈攻擊。他認定“只有(民主和科學)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爲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遲。”革命的意志多麼堅強,氣魄多麼宏大啊!

      到五四運動爆發,新文化運動主要體現在兩個革命上:一是文學革命,二是倫理革命。 文學革命,包括啓用標點符號、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文字橫排。如今我們習以爲常的內容,當時實行起來,其實阻力重重。倫理革命,包括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父慈子孝、夫唱婦隨,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統統在反對之列。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指出隱藏在封建仁義道德後面的全是“喫人”二字,對舊禮教舊道德進行了無情的鞭撻。陳獨秀撰寫了一系列反對舊倫理的文章,因此受到無數攻擊、誹謗和污衊。後來傅斯年說:“我覺得獨秀對中國革命最大的貢獻正在這裏。因爲新的政治決不能建設在舊的倫理之上。……”

      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何去何從?這裏不得不說五四運動期間發生的陳獨秀被捕事件。

      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散發由他起草胡適譯成英文的《北京市民宣言》,當場被拘捕。似乎與五四運動沒有關係,到五四運動6月28日結束時,陳獨秀也沒有獲釋(9月16日獲釋,羈押93天),但實際上影響巨大。

      由於五四運動,又由於陳獨秀的被捕,《新青年》停刊5個月。原本應該在5月出版的第六卷第五號“馬克思研究專號”,直到9月才面世。到12月,《新青年》改爲由陳獨秀一人主編,他出版了第七卷一號,發表了《<新青年>宣言》。他宣稱:我們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是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他宣稱:我們雖不迷信政治萬能,但承認政治是一種重要的公共生活。至於政黨,我們也承認他是運用政治應有的方法;但對於一切擁護少數人私利或一階級利益,眼中沒有全社會幸福的政黨,永遠不忍加入。

如果說1919年1月,李大釗發表在第五卷五號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是《新青年》轉向的苗頭,那麼李大釗9月編輯的“馬克思研究專號”、陳獨秀12月發表的《<新青年>宣言》,便是《新青年》轉向的開始。據統計,從這以後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新青年》刊登關於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和中國工人運動的文章,達130餘篇。這極大的宣傳了馬克思主義,爲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理論上的準備。

      造成此種轉變的,當然不完全是五四運動的原因。只是因爲五四運動恰好發生在這個時間點。造成這個轉變的原因,大致有四:一是巴黎和會的刺激。巴黎和會前,美國總統威爾遜發表《十四條和平宣言》,中國知識分子普遍覺得世界公理、正義俱在。但巴黎和會最終支持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無情損害中國主權和利益。美國曾經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支持中國,但利益面前,終於犧牲了公義、公理。這使得中國知識界對美國,對西方民主的普遍失望,對其好感一落千丈。

二是蘇俄的拉攏。與此同時,一戰中通過十月革命新生的蘇聯,卻不斷對中國拋出橄欖枝。1919年,蘇俄政府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凡從前與日本、中國滿洲以及別處用侵略手段而取得的土地,一律放棄”,自然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形成親俄潮流。共產國際派人到中國,提供理論指導,經費支持,推動中國組共產黨的組建工作。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與共產國際的維經斯基會面,陳獨秀無疑受到了來自蘇俄的影響。

三是陳獨秀近20年革命生涯的總結。陳獨秀1901年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1904年創辦《安徽俗話報》,宣傳革命思想;1911年任安徽省都督府祕書長,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1915年回國創辦《新青年》宣傳民主和科學。到1919年,近20年,20年中國的面貌並沒有多大改觀呀!到底啥能救中國?也許陳獨秀也是迷茫的。俄國通過革命,根本之改造取得重大勝利的事實,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回顧20年的革命經歷,他自然會比選各種思想、各種主義,選擇自認爲科學的道路。他在《北京市民宣言》中宣稱:倘政府不願和平,不完全聽從市民之希望,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表明此時的陳獨秀已經萌生了“根本之改造”的思想。

四是陳獨秀本人處境的壓迫。陳獨秀被捕獲釋後,辭去北大文科學長之職,沒有工作,裘弊金盡,生活拮据。他在上海撰文“像上海這種齷齪社會,居然算是全中國輿論中心?”痛苦不堪的生活讓他產生了根本改造社會的積憤!幾個方面綜合影響,使得陳獨秀的轉變順理成章。同時,改變了《新青年》。《新青年》編輯部移到上海,以及刊物內容的改變,標誌着新文化運動進入新階段,那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新青年當時同仁們,從此分道揚鑣,只有李大釗與陳獨秀走上了同一條道路。

接着1921年就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重大事件,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顧歷史,可以看出新文化運動的上半場是文學革命,倫理革命,下半場是政治革命。由於陳獨秀帶領《新青年》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一直功施到今。中國共產黨經過28的浴血奮戰,建立了新中國。古老中國終於重新站起來了!並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披荊斬棘,一路富起來、強起來。從某種程度上看,《新青年》的轉向,帶着整個國家在轉向,我們能夠否認陳獨秀的歷史地位嗎?

五四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只是一個片段,只是時間點恰好處在新文化運動的上下半場的分界線!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12月,政務院正式宣佈5月4日爲中國青年節。五四運動經由國共雙方共同的積極評價,以及長期的隆重的紀念活動,使得人們對五四運動的認識鮮明起來,而實際上忽視了其根基乃是新文化運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