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證券張之浩:從理論到落地的 DevOps 體系建設

近日,第四屆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峯會、第三屆中新(蘇州)金融科技應用博覽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大會同期舉辦的博雲“雲原生應用與實踐”分論壇彙集金融行業頭部機構與雲原生技術領域專家,共同深刻探討市場發展格局。

東吳證券信息技術總部副總經理張之浩進行了“東吳證券 DevOps 規劃與實踐分享”主題演講,以下是演講實錄。

 

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嘉賓、專家,大家下午好!今天爲大家介紹一下東吳證券在 DevOps 體系當中的探索和實踐,我是東吳證券信息技術總部的張之浩,負責整個研發條線的管理。

 

我進入東吳證券做研發有10多年的時間,見證了東吳證券從0到1建設的整個研發體系。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走過很多彎路,也發現了很多問題,感謝博雲的邀請,今天借這個平臺,讓我分享一些相關經驗。

01 建設背景

今天的分享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整個建設背景。近年來整個金融企業,尤其是券商銀行,提的較多的概念就是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面臨了很大挑戰,一方面對於新興技術,尤其是創新技術,包括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甚至區塊鏈,本身發展就特別快,對研發要求比較高,隨着研發技術逐步深入,業務發展對技術部門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是客戶的需求一直在變化,另一部分是希望技術直接推動業務。原來我們一直在講,業務引領技術賦能,現在更多講的是怎麼推動整個業務發展,所以從這張圖可以看到,我們當時去摘錄金融機構做數字化轉型相關文章的關鍵字,出現最大的是組織效能,怎麼做變革、怎麼做創新,對 IT 人員來說是比較高的挑戰。

 

東吳證券從2015年真正開始做獨立的自主研發,2015年之前,大多數的研發都依賴於供應商,做簡單的二次開發,或是簡單的工具研發,並不成體系。2015年研發規模只有20人,項目只有5個。經過幾年發展,2021年我們研發隊伍已經成量級的上升,現在大概有200多名研發、50多個項目。一個量級的發展,對於研發管理的挑戰也很大,比如在這個過程當中怎麼管需求、怎麼跨團隊協作、怎麼管理環境,在統一櫃臺集中交易的使用過程當中,不同的外圍系統都會用這個資源,有可能 A 團隊做的東西會被 B 團隊改掉,那怎麼按照規範的方式推動整個研發的流程?有一些東西是手工做的,效率非常低,原來還沒有 DevOps 體系,整個工具、所有的研發各自搭一套製品庫,帶來了很多技術問題。

 

 

2015年之後,我們逐步接觸 DevOps 體系,也是近幾年各個金融機構接觸比較多的理論體系。當時我們的做法跟很多家都不一樣,我們不是想用 DevOps 直接建一套平臺,而是首先要熟悉這套理論,然後做工具的引入。我們的做法是先拿工具引入到各個項目團隊,讓大家瞭解整個 DevOps 的自動化工具、流程化工具,提升所有研發人員的文化和意識,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研發是可以按照一個標準化流程去做的。也是近兩年來,我們纔開始真正去做整個DevOps大的平臺搭建與建設,包括後續會建一些 DevOps 體系標準,以及相關成熟度評估。

02 探索歷程

我們 DevOps 的探索歷程,是從2017年開始的。剛開始沒有研發流程,沒有統一的研發工具。那時候研發工具五花八門,各個團隊背景也不一樣,有一些團隊是從製造業、或是傳統行業去做C++,有一些是從互聯網公司挖來做的比較好的敏捷團隊,有的是應屆畢業生,只有理論一套。

 

 

一開始我們沒有整個大的統一工具,2018年開始我們做了一個事情,整個東吳證券研發中心有兩個部分,一個是蘇州研發中心,還有一部分是上海研發中心,我們把兩個研發中心的基礎管理類工具全部做了統一,包括項目管理工具、代碼庫均做了統一,2019年專門成立了質量保障團隊,跟傳統的團隊不太一樣,除了承擔原有測試團隊的功能之外,對整個研發質量和流程做管控,部分項目使用流水線。從2020年的時候,全面推廣 Scrum,雙態流程越來越高,我們希望是在同一個體系支撐之下做的,我們全面開放 Scrum 流程,並且能夠引入自動化工具,實現代碼審查,實現一些接口自動化測試。

 

在今年開始,我們正式跟博雲合作,就是完成整個 DevOps 大平臺的搭建,進行度量持續的改造過程。我們做的第一步,就是統一工具,我們用很多成熟統一的工具,讓所有研發人員瞭解 DevOps 是這麼做的,我們之前用 JIRA、Bitbucket、Confluence,這是一個全家桶,我們一直認爲在工具的使用當中,並不一定哪個是最合適的,你只要用起來,在這個過程當中都是比較合適的。

 

我們引入了整個 Scrum 模型,包括我在內,很多同事都去考了 Scrum master ,因爲我畢業的時候就加入了東吳證券,對於敏捷開發,包括對於 Scrum 模型瞭解不夠深入,經過幾年工作之後,也使用了一些工具,知道了 Scrum 模型在整個研發過程的角色、事件、會議、原則。工作一段時間、運營一段時間之後,才真正瞭解到 Scrum 可以做什麼。現在是按照 2-4 周做衝刺迭代,使整個研發團隊的效率變得更快,收集需求的速度更快,發佈版本也更快,不管業務條線還是客戶條線,給予我們的反饋都是比較正能量的。我們原來穩態的開發,按照 CMI 的邏輯去做,做一些文檔,做前期的需求分析,做詳細設計、概要設計,最後做測試、驗收,週期好幾個月。業務部門說你們到底做什麼,兩到三個月都沒有成效?現在不一樣了,業務部門 2-4 周,就會出一個版本、做上線,另外一點比較好,當我發佈了新版本之後,如果出現任何問題,我們可以立刻做回退,這個是第二件事情。

 

 

第三件事情是引入流水線 。我們希望每一件做的事情,都是按照既定的目標去做,我們還可以引入整個自動化環境部署、自動化測試,所有東西不應該是通過“人肉”的方式去做,引入流水線對於傳統的研發人員挑戰比較高,對於研發的接口測試、單元測試,都有比較高的要求,研發人員寫完代碼,可以直接上傳到內部的 Git 代碼倉庫,我們通過觸發器定時,或是根據事件的觸發,對它進行代碼抓取、構建,以及最後的發佈,也是通過容器技術,可以快速部署整個開發環境、測試環境,甚至是生產環境,這邊代碼剛提交,那邊就打包、編譯、上傳,甚至發佈,Bug 越早發現,修改的成本就越小,如果在生產時已經部署了,再讓客戶發現對它進行追蹤,其實效率就非常低了。

自動化測試分很多種,一方面是做接口測試,一方面做 UI 測試,在這裏面,對於研發團隊來說往往需要把整個單元測試的覆蓋度達到至少 60%-70 %的水平,做的好可以達到80%,研發人員研發代碼之後,自然而然做單元測試,就能覆蓋到 80% 以上的分支,對於整個研發質量有比較高的提升。

 

03 DevOps平臺建設

我們前面講了引入流程,又做了自動化測試工具,最後回到從底層往上走,怎麼規範研發的流程。我講了要做流水線,這個版本怎麼做控制;做了單元測試,測試的規範是怎麼樣的;代碼質量是如何控制、代碼分支如何部署,當時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做了很多規範性的東西,但是發現光做規範是不夠的,規範是規範,實際操作是實際操作。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發現有一些管理是很難到研發團隊真正落實的,這個是做了很多工作以後我們遇到的瓶頸,我們規劃的事情往往不能夠很有效的推廣到各個研發團隊裏去。怎麼去落實,這個是我們近期建的一個DevOps的平臺建設。

 

 

整個 DevOps 建設平臺的目標,是希望通過DevOps 的整個理念,包括使用 Scrum 模型,建設整個研發能效平臺,實現從端到端的打通,提升整個研發效率與質量。整體而言,我們希望我們做的事情,第一能夠適配各個研發條線的各個技術棧,不管你是做什麼的,甚至做各種語言,我的兼容平臺,可以兼容所有的開發語言和開發工具。第二點我希望 DevOps 平臺建設搭建出來的東西,是簡潔應用的,不影響原有研發人員的研發工具使用和操作習慣,該做 Git 上傳代碼都OK,他上傳之後,我們在平臺上做編譯和校驗。整體而言最後希望通過高效的手段,把整個研發過程完完全全構建出來,比較高效的實現整個研發過程,實現我們整個平臺的高效保障,這是我們跟博雲共同研發建設 DevOps 平臺的總體框架。

 

 

從底向上看,我們之前跟博雲合作過其它的一些技術,從底我們做相關資源的平臺整合,或者是去做應用。往上看從左到右,幾乎是整個研發的全過程,這裏不類舉了,每一個點都非常多,包括怎麼管代碼、怎麼管需求、怎麼流水線、流水線出來之後度量怎麼分析。一個研發團隊,站在我的角度來說,我很關心比如說現在有50個研發項目組,怎麼看代碼好壞、研發是不是達到既定的目標、怎麼看項目進度、原有的軟件圖是否能滿足我們要求,在做整個 DevOps 平臺的時候,我們通過這種建設,能夠在原有代碼和項目的管理基礎上,爲所有的項目組提供相關的服務。

再往上是整個大的門戶,所有需要看到的數據、所有度量的指標、所有的流水線進行哪一步、出現了哪些問題,通過整個平臺都可以看得到。

 

這個是項目裏面的截圖,整個研發流程,變得可視化了,而不是像以前的黑盒,通過傳統彙報的機制,項目進行百分之多少,寫一個日報,以前經常去做分解,去做 WBS 分解,現在通過平臺完全看得到流水線狀態,整個研發狀態、研發的人每天在做什麼事情,把流水線展開之後,看得到每一個階段編譯的時間是什麼樣的、涉及到的需求有哪些、最後是不是有出現問題、出現問題我的日誌是怎樣的,都可以追蹤出來。

 

 

平臺建好之後,能實現整個研發過程的數據可追蹤,原來研發是黑盒,現在從需求設計到最後的上線,每一個階段都看得到,而且是以版本作爲一箇中心,從需求開始是哪個版本,已經確定下來,這個需求是誰寫的代碼、哪個版本的代碼、什麼時候構建的流水線、什麼時候做流水線的部署等等,我都可以追蹤出來,其中有一個階段出現問題,在測試環境發現一個 Bug 之後,很快就可以定義到這個代碼是誰,在什麼時候寫的,根據哪個需求做開發,整體以版本做測試,有效提升研發過程和效率,很快能追蹤問題,發現問題,數據有了之後可以做度量。

有了數據之後,可以度量整個研發,以前最大的痛點,我們的研發團隊,來自各個不同行業,也有一些應屆畢業生,對整個度量自己心理都沒數,自己做的東西總覺得很辛苦。有數據之後,可以做度量,一方面所有的精細化數據,每一個程序員做什麼、研發工程師每天寫了多少代碼、代碼覆蓋率是多少、測試之後跑的結果怎麼樣,通過精細化管理,爲所有研發測試人員提供改進手段和數據,通過 DevOps 平臺建設,使得原來手工做的東西全部通過自動化實現,做 DevOps 平臺的時候是和博雲聯合開發,各家做 DevOps 一定有自己的不同想法,我們需要跟各家的實際情況做定製,我們在東吳證券做了大量的指標計算也好,做流水線配置也好,這個是比較關鍵的,最後我們相對來說通過研發度量的數據分析,能夠比較準確實現研發過程管控。

 

這是研發度量裏面有指標做的截圖,做度量指標的時候,並不是 KPI 和度量做綁定,而其實是作爲一個改進的參數,讓達到知道在工程維度有哪些地方做的不是特別好,項目維度哪個做的不好,整個開發的過程維度,整個團隊的協調組織架構過程,以及交付過程中有哪些改進,比如說都是敏捷類開發的,互聯網類的項目,我比其它的項目組有什麼不同,這個可以做度量和提升的點,我們整體會出一個大的視圖,讓大家知道我整個度量維度是怎麼樣的,最後 Scrum 結束之後,有哪些必須要做改進,這個纔是關鍵的點。

 

平臺搭建完、度量完成之後,我們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整個 DevOps 的成熟度評測,因爲我們希望今年年底參加他們整個三級評測,最主要是以評促建,第二個是提質增效,通過外部視角看到我們研發平臺有哪些不足,和行業內、行業外有哪些差距,以提升研發的水平和質量。

04 總結展望

 

至於我們未來要做哪些事情,首先在平臺建設完成之後,大家原來用的工具很多,但是平臺逐步在用的過程當中,第一是自上而下的推廣,平臺讓大家全部使用起來,但是所有的反饋和持續的建設,一定是從下往上逐步反饋的,所以這個本身來說,就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我的 DevOps 平臺,一定要靠自己運轉起來的,不是靠供應商持續給我們提供服務,需要我們自己的研發人員,自己的管控人員持續做度量和分析,最終實現平臺真正規範的落地,這個纔是我們精細化管理和研發效率提升最主要的方向。

 

 

在整個流程方面,我們在做整個 DevOps 的過程當中,發現其實還有很多流程是需要完善的,我們真正希望通過整個平臺實現一體化、一站式,最好是不要有人工介入的全流程的研發過程。

 

雲原生三件套,第一是雲、容器和雲管方面;第二是微服務、服務網格;第三塊是 DevOps。怎麼把三角套串起來,一方面是通過基礎資源的整合,另外是通過 DevOps 把流程串起來,還有微服務化,怎麼能比較有效實現服務的快速部署以及最後上線,對於研發隊伍和信息技術比較關鍵。我們怎麼擁抱雲原生,接受雲原生,我們希望把內外網隔離,我的發佈往往是層層審覈,最後是手工部署上線,因爲我們的信息安全要求,包括系統可用性要求是非常高的,怎麼通過雲原生技術的手段,提升整個的代碼質量、提升整個技術系統的穩定性,這個值得探索,券商端90以上的券商,系統的上線和部署是通過手工方式去做,我們怎麼通過雲原生能夠高效、高可用、可收縮,怎麼能夠實現系統的線和運營,怎麼實現 DevOps 的體系建設,這個是我們未來持續要做的。希望在座的各位將來能夠經常跟我們溝通,也希望整個行業在 DevOps 體系的交流越來越多。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