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尾款人”,遠離消費主義陷阱

(感謝關注,看介紹給你更多理財乾貨~)

1

這兩天,人們的見面問候語都變成了“雙11都買啥了?”

在鋪天蓋地的廣告下,好像不買點啥有錯過一個億的感覺。

昨天開會摸魚,我也上去刷了好久,頁面真的太花哨了,刷得我頭暈眼花,最後敗北,購物車放了不少,一個沒買。

這兩年我和J先生都養成了買前問問的習慣,是不是真的需要,他會問問我,我也會問問他。真的需要,價格再貴也會拿下。其實只多問一句,心裏就知道答案了,買不買都行的,一律不買。

不花錢纔是最大的省錢。

 2

消費主義是從西方流傳過來的一種理念,起源於1776 年。

當時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在分析資本主義機制之後,發現了一個可怕的邏輯:“耐用的產品會導致產業現金斷流。產品要用完即扔,否則整個產業將被摧毀。”

於是,從那時起,整個社會開始鼓吹消費,無孔不入地進行意識催眠:生活可以很美好,但是現在還不屬於你,要花錢纔買得到。

這些年有很多毒雞湯。

比如“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愛自己就要捨得爲自己花錢”,“年輕就要享受,人不輕狂枉少年”。

比如看電影一定要喫爆米花、逛街一定要喝奶茶,看直播間裏的網紅,能全身而退的真的是神。

比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該換就換,對自己好一點”。

於是,很多人都活成了“精緻窮”的樣子——爲了買到喜歡的東西,即使窮得明明白白,也覺得自己活得精緻而閃亮。


虛榮和慾望就像無底洞,讓自己永遠活在別人的眼光裏。

推薦大家看一部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可以幫助你看清消費主義的本質。

在這種理念下,他們還通過包裝“分期購”來讓你提前透支未來的收入,美其名曰是提前過上你想要的生活,實際是讓今天提前花明天的錢,明天永遠在還債。

最近支付寶的“花唄”“借唄”都更名爲“信用貸”,終於變回了它真正的身份——小額消費信貸,稍微有點金融常識的人都知道,這些消費貸換算成年化利率的話是相當高的。

花自己承受範圍內的錢,遠離消費貸。

雖然最近的雙11異常火爆,不過也有一羣人很受關注,就是由30萬人組成的豆瓣“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他們抵抗消費市場的誘惑,嘗試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消費的要義。

這是是年輕人消費觀的迴歸與成熟,要點贊。


前兩天看一個視頻說得特別好:

一個上萬塊的名牌包包,哪個女孩咬咬牙都買得起,可是背這麼貴的包,今後得怎麼穿?是不是爲了配這個包還得買名牌的衣服和鞋,甚至名牌的表,等這一切都置辦好了,還怎麼每天去擠公交坐地鐵?那是不是還要給自己買一輛私家車,有了車之後呢,又該買什麼來配這些?

借用青年作家張萌的一句話送給大家:希望你是站在自己的高度,看自己該看的風景,而不是爲了追求某些物質,使盡了力氣,丟掉了尊嚴,喪失了努力,去看不屬於自己的風景。

親愛的,兜裏有錢纔是你人生最大的底氣。

今天是大口回血的一天,和花錢比起來,賺錢的滋味簡直好太多了!



(股票賬戶主要是場內基金、股票、債基、逆回購)


感謝看到這裏的你,點個贊支持一下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