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四)

  我在這個地方住了好一段時間,但是我卻感覺沒有住多久,後來有一天我收到了哥哥的來信,說要過來看我。
  哥哥來的那天,我沿路問了村裏的同鄉們,車站在哪裏,然後根據他們所描述的方向一路走過去。穿過熱鬧的集市,前面展出了一條路,接着特別陡,然後我直接看到路的盡頭,竟然是通向一座有些巍峨的山上,山看着很高大,山上長滿各種品種的樹,也不知道現在到什麼季節了,滿山披着蔥鬱的外衣,顯得格外生機。我擡頭望了望天空,湛藍湛藍的,偶爾點綴些潔白的雲彩,煞是好看。他們說,車站就在山頂。
  這村通向山頂的路,很少有車輛通行,似乎也沒有專用此道的車輛吧,聽大家說多年來都是步行上下山。雖然如此,但是這去往車站的路卻很寬敞,大概可以勉強讓兩輛小轎車交錯通過。路面偶爾鋪些沙子,但更多的地方是硬實的土坯。不過這地方很少下大雨,基本以晴天爲主,偶爾刮些小風,下點小雨,但也不影響村裏通往山頂的路。
  我高興的從村裏沿着通往車站的路走過去,山間景色歲蔥鬱,有很多樹,但道路的兩旁卻幾乎沒有什麼樹,倒是草長得格外生機,但也不顯雜亂,有些類似草坪,但卻也不竟然,因爲它們長的比一般草坪高,偶爾也會有一兩草枝長得高一些,超出周圍身節的部分,看向末端,竟是幾朵美麗的小花,似乎在告訴途徑的路人:我不是草,我是花啊。我想這沿途通往車站的道路兩旁大概是有村裏的人在常年維護修整吧,畢竟是這個村莊通往車站的唯一通道,也是極爲重要的。
  走了大概十來分鐘吧, 終於到達了山頂,也就是我要去的目的地:車站。我只記得我在這個村裏生活了相當的一段時間,但具體多久,我卻總也想不起來。這次,也是我第一次出村,第一次去車站。以我在村裏生活的這段時間的經驗來看,這隔村的經濟其實並不算髮達,有些類似我曾經在電視中看過的貧困地區,但村裏的集市又比所謂的貧困地區要活躍些,所以整體來看,這個地方應該還勉強不算貧困地區,畢竟在村裏我從未聽大家說哪家需要國家經濟扶持的,大家的日子,勞作耕種,剛好是僅夠了生活,但又稍微有些餘錢趕集的樣子。但即使如此,在我看來,這裏也可毫無疑問的稱得算是一個貧困地區了。既是如此,貧困地區的車站,大抵也不會有什麼值得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無非是雜鬧的一個院子,然後裏面雜七亂八的停着各種牌子和型號的班車吧,我這樣想着。
  隨着偶爾彎曲的道路前進,一塊比較寬整的平地映入我眼簾,平地也是硬土坯材質,偶爾有些地方會長几棵小草。這塊平地我就暫稱是廣場吧。與道路到廣場的對面邊,聳立着一個高大的建築,門前八根立柱,樹立在門口兩邊,建築頂部蓋有淺色琉璃瓦,從前面望呈人字形,整個建築採用水泥和大理石結構建成,建築以淺灰色系爲主,給人一種低調威嚴的感覺。建築大門的上面掛有一個電子屏幕板,上面亮着"xxxx地鐵站"幾個字,字體呈紅色,搭配建築整體偏暗的色系,能很好的告訴途徑的旅客這是一個地鐵站。我看着這個威嚴的建築,心中滿是詫異與驚奇,沒想到這麼窮的地方還有地鐵,而且是以這麼美麗的建築作爲地鐵站。我快步走進建築大門,裏面設施比較簡潔,一個還算寬敞的大廳,廳那邊建着一排閘機,角落裏有一個服務站,裏面坐着一個工作人員在忙碌着。由於廳是還算寬敞,但也不是很大,所以沒有見到我以前乘坐的地鐵站裏經常出現的等車座椅。我在廳裏站了一會,偶爾會有幾個人拎着些許東西進站,偶爾也會有一小波人從車站出來。車站會每隔十分鐘左右有一列地鐵停靠,然後停歇幾分鐘,又緩緩啓動,加速離開。地鐵途徑時聲音很小,發出的聲音有些類似電車或者磁懸浮。
  稍微等了幾班後,哥哥到了,然後我上前寒暄了幾句,便和他一起準備往村子走。我正要帶他往來時的那個路口去,結果哥哥說跟他走,然後帶着我走向廣場的另一邊,由於這個廣場是在山頂開發的一塊平地,周圍也未建欄杆等防護欄,從廣場邊上往下看,斜坡有些陡峭,山間也長有很多樹,有些類似松樹,但我不確定,畢竟我對樹的品種不是很熟悉。我看了看下面,說這裏這麼陡又沒有路,還錯綜複雜的長着那麼多樹,怎麼走啊。哥哥說,可以的,就走這邊,主要是比較快。說着他已經開始下去了,然後走到沒幾米的地方,山間的土開始松都下滑了,有些類似小型雪崩,我有些害怕,沒想到山這面的土會這麼不結實,我想山上嘛應該多是比較硬實的石頭材質纔對,即使沒有石頭的地方,土也應該是比較結實的,怎麼會鬆軟到如此地步,一腳踩下去就踏了呢。我看着他的身影,喊着讓他上來,我們從山路走,他也不聽,只是走一步滑幾米,如此循環的卻也很快就到山底下了,然後喊我咋還不下去,我也不再猶豫了,謹慎的踏出幾步,身體依附着地面往下走,但即使如此,由於山間土太鬆軟,無法承受一個人的重量,倒也是走幾步就滑幾米遠,待到走至山腰的時候,此處土質竟更加的經不起踩踏,即使格外小心,我還是腳底落空,隨着一大波坡面崩塌,徑直滾到山底,我狼狽的從土堆中爬起來,哥哥問我受傷沒,我說沒受傷,但爲了掩飾尷尬,我還是微笑着說道坡的這面土質也太差了吧。然後我們從一堆鬆軟的土中走出來,看到山腳稍上些的地方,屹立着一面石質建築,有些類似門框,門柱粗壯,周圍散落有大塊破碎水泥塊,建築底部,已經埋進鬆軟的土裏了,伴隨着周圍土堆中偶爾露出的殘垣,這扇門威嚴中又有些破敗感。哥哥說這可能是以前的車站,周邊這麼多的土,大概是山這面經常土質滑坡吧。
  接着,我們便向村口走去,站在村外看向整個村莊,房子多數是用石頭和泥巴砌成的,有少些是用石頭和水泥砌成的,有的甚至只用大大小小的石頭砌成,沒帶一點泥巴和水泥。整個村莊的建築都是用石頭做牆面,沒有水泥敷面,但即使如此,也是做得格外平整乾淨,屋頂蓋的挖都是那種黑方瓦片,沿門正面延申出的木質瓦脊,會上些白石灰,大概是爲了讓房子整體看來好看些吧。整個村裏,幾乎是看不見水泥建築的。沿村口往裏去,有一條比較寬敞的主幹道,道路兩旁有很多小商小販,擺賣着各種商品,道路兩旁是一排排整齊的商鋪,每家裏面也擺賣着各式商品。這條主幹道,也是整個村子大家趕集的地方,所以每天從早到晚也集結了不少來往的顧客。街上也熱鬧非凡,相比村裏各戶之間寧靜的小道,這裏則整日充滿活躍的氣氛。
  這條熱鬧的道路,大家也稱之爲商業街,但和我所見的各種景區附近的商業街不同。街上和商鋪擺賣的商品,樣式很多,但多爲農產品或半成品,沒有那種經過工廠加工過的脫離鄉間氣息的商品。也沒有很多絢麗的色彩,見過色彩最多的物品,多是製衣商鋪,賣些布匹,成衣,鞋子和絲巾等。花樣把式格外新穎的則是小孩子玩的玩具,但這些大抵不會在商鋪賣,而是在道路兩旁的臨時攤位上。
  即便行走在這個村落最爲繁華的地段,在我看來這裏也不是多麼繁華的地方,而對於第一次到來的哥哥,這裏便更顯得格外的貧窮了。他邊走着邊打量街道兩旁的景物,然後問我這麼長時間就生活在這個地方,言語中帶着些許的不滿意。"是啊,我覺得這裏挺好。"我平靜的答道。然後他又問我爲啥這麼長時間不給家裏打電話,害的家裏人擔心。我似乎突然想起了什麼,才發現在這個村子中,大家都不用手機和電話的,村落的一角處,倒是有一個郵政局,整個村裏人對外唯一的通訊方式,便是寫信。我回復哥哥說這裏沒有手機。於是哥哥又問我那你可以在微信或者qq上發個信息也行啊,我回想着沿路偶爾出現的以及村落中偶爾穿插的幾根電線杆,都是用來輸送電力的,網絡這裏更是沒有。便回覆了他這裏根本沒有網絡。
  一路邊走邊說着,便很快到了我住的地方,房子外面看來依然是採用的石塊砌成結構,屋頂蓋的也是每家每戶那種常見的黑方塊瓦,這種瓦片只是在我很小的時候村裏建房子才用。屋內瓦脊一律採用木質材料,但房子朝外的窗戶卻意外的用竹子建成。以我生活的這段時間來看,這地方很少能見到竹子,最多的材料應該是木頭,因爲村外的那座大山上,可是長着很多的樹。竹子該是通過村外的那座地鐵站,長途運輸到這座偏遠的村莊的吧。整個屋子建造簡潔,通透敞亮,沒有那些花裏胡哨的點綴,住着也格外的舒服。
  哥哥問我這裏沒有網絡,那我怎麼工作啊,沒錢怎麼生活?這個突然的問題,我竟一時想不出答案,我只記得我在這裏生活了好久,也是有飯喫的,倒不至於餓肚子。但是卻記不清自己在這裏生活的這段時間都幹了些啥,又是怎麼謀生的。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從工作了幾年的繁華都市來到這個偏遠的村莊的。我看了看窗外外出勞作的人,想着我也可以和他們一樣種田種地養活自己啊,但轉念一想自己在這個地方似乎沒有自己的田地,就連我現在住的地方,大抵都是花錢租的。即使我在這裏有了自己的田地,也該是養不活自己的,因爲我雖然來自農村,但從小就在父母及哥哥的關懷下長大,根本沒做過農活,對於田地的認識,大抵是在不會將年輕的麥子認作韭菜的程度,當然了,麥子啥時候播種啥時候收割也是不清楚的。這樣的我,即使給我一畝三分地,也是養不成自己的。不過我應該會在商業街上找些活幹,類似我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只是從事的不再是996的IT行業吧。於是我將自己"可能在商業街上班"的猜測轉化成肯定的語句告訴了哥哥,爲的是不讓他擔心,但他從我的語氣中似乎看出了什麼,搖了搖頭,然後就沒說話了。
  哥哥在這邊待了一天後,便急着回去了,說是要上班。臨走前說這裏有什麼好,讓我覺得這裏過得不好的話就回家,還有不要忘了隔段時間給家裏寫信。我答應着他,然後反思着這裏有什麼好呢?沒有城市的喧囂繁華,沒有華燈初上萬家燈火,但也沒有了城市生活的巨大壓力。這是一個寧靜而充滿生機的小村莊,山頂的那個地鐵站是這個錯落唯一的標誌性建築,在這裏沒有快節奏的生活,也沒有城市的鬧騰。沒有網絡,我也失去了之前的工作,因爲這裏根本沒有從事網絡方面的工作,也不需要這方面的人。從我能記起的事務來判斷,或許一開始我在這裏的基本生存都成問題,但是我內心又莫名的喜歡這個不怎麼繁華的地方,對那些既陌生又有些熟悉的鄉親們有種莫名的親切感,這裏的房價也不貴,工作個三兩年便可買一個我現在正租着的這樣的房子,不會有住房的壓力。這裏也不像城市裏一樣整天忙碌的忘記自己,不會讓自己感覺像一葉浮萍一樣飄忽不定,沒有歸宿。
  我想我會在這裏駐紮下來,並在這裏生活很久。基於我對這個村莊的理解,又不知如何形容這個讓人心神安定的地方,竟讓我想起曾經學過的一篇課文,或許這裏用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來形容纔夠貼切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