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做減法(深度好文)

《荀子·宥坐》中講述,孔子到魯桓公的廟中參觀,看到一個器皿設計得非常巧妙,他就問守廟的人:“這是什麼器皿?”

守廟的人回答:“這是欹器,是置於座位右邊,用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器皿,盛滿水就會傾覆,裝一半水就會垂直,空了就會傾斜。”

於是孔子回頭對學生說:“灌水進去試試看吧。”

果然,學生舀水往器皿裏灌的時候,盛滿水就會傾覆,裝一半水就會垂直,空了就會傾斜。

孔子感嘆地說:“唉!哪有灌滿了而不翻倒的呢?”

人生就像是一個盛着水的器皿,水越多越容易溢出來,不僅會溼了器皿,還會把周圍搞得一團糟。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給器皿少灌點水,更明白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

畢竟,越是懂得減少慾望、減輕負擔和減免遺憾,我們越能夠活得通透,活出幸福人生。

【1】

減少慾望,多一分灑脫。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傳習錄•薛侃錄》中寫道:

先生曰:“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每天都要減少,而不是增加。減了一分慾望,就恢復了一分良知,這是多麼輕快灑脫的事。

在滾滾紅塵裏翻騰,我們都不免沾染上各種慾望,或爲名或爲利,只是慾望是無止境的,名利追逐越多,步履變得越蹣跚。

作爲“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是曾國藩的一生都在做減法,他因患有皮膚病,一旦發作就會生不如死,這讓他一生遠離菸酒和辛辣的食物。

生活上的需求減少,對他的事業頗有啓迪,因爲“守孝三年”的傳統規則,曾國藩每次守孝期間,都能斬斷事業上的全部慾望,安心待在家裏。

也正是如此,讓曾國藩在承擔越來越繁重的工作時,從不曾有過多的慾望需求,而是勵精圖治,開創出晚清的一段盛世美景。

西漢時代的韓嬰在《韓詩外傳·卷九》中寫:徼倖者,伐性之斧也;嗜慾者,逐禍之馬也。

貪圖慾望是追逐禍害的快馬,而減少慾望則是人生灑脫的法寶。

我們越是懂得減少各種不切實際的慾望,越是能夠在這紛繁複雜的人世間瀟灑前行。

【2】

減輕負擔,多一分自在。

春秋時的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二十二章中說,少則得,多則惑。

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知識的時候,少學反而會有收穫,貪多則會造成困惑。

人生就跟做學問一樣,越是貪求過多越是一種負擔,而當我們揹負太多的時候,有可能連腰都直不起來。

活在這世上只有短短几十年光景,我們只有懂得減輕負擔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自在的滋味。

“天之亡我,我何渡爲!”這是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前,對烏江亭長說的話。

亭長勸項羽說,江東雖然小,但是土地縱橫有一千公里,民衆有幾十萬,足夠稱王了,不然漢軍一到,就沒有辦法渡江了。

但是項羽的思想負擔太重,覺得江東八千弟子跟他一起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憐愛他,他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

當時的項羽,完全沒有意識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只想着自己心中有愧, 因此不僅丟了江山,更丟了性命。

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揹負着責任,但我們不能把責任過於放大,只會讓自己的負擔越來越重,更有可能壓垮自己。

梁曉聲在《中國生存啓示錄》一書中曾寫道:“所謂人生的價值,只不過是要認認真真、無怨無悔地去做最適合自己的事情而已。”

不要大包大攬,而是要懂得減輕再減輕自己的負擔,讓我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朝着最想做的事情去努力,這樣才能無怨無悔,更能輕鬆自在。

【3】

減免遺憾,多一分坦然。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沒有誰的人生是十全十美的,總有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總有自己得不到的東西。

不必耿耿於懷,更不要傷春悲秋,把這些遺憾從心裏減免掉,我們才能活得更坦然一些。

畢竟,再多的遺憾都換不來美好的明天,只有懂得向前看,把遺憾化成努力的動力,未來纔會更加值得期待。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自幼聰明好學,但是長大後卻多次在科舉考試中失利,直到71歲時才成爲歲貢生,而他的餘生只剩下4年。

屢試屢敗是蒲松齡一生最大的遺憾,但是並沒有因此氣餒,而是一邊在鄉間教書,一邊繼續準備考試,並且着手寫後來聞名於世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即使面對愛妻的離世,蒲松齡都沒有被擊垮,反而更加激發起笑對人生的勇氣,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讀書和寫作中去。

雖然一輩子都追求功名而不得,但是蒲松齡卻能夠越過這份遺憾,在寫作領域取得讓後世驚歎的成就。

有句話說,遺憾,是一種歲月的成全。願你有過遺憾,更願你能夠珍惜當下,從此少遺憾。

不要時刻把遺憾記在心頭,讓遺憾離開心裏,去擁抱未來的人生,我們才能把握這短暫的一生,活出精彩的模樣。

畢竟,我們不能因爲沉溺於遺憾之中,再給自己的未來製造更多的遺憾,那不是人生應該有的意義。

【4】

《孟子·告子上》中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我們不能這也想要那也想要,總要在權衡利弊之後,敢於捨棄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贅。

因爲睿智的人,都懂得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越是減去多餘的東西,越是能夠輕裝上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