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7[驗思的碎片19]王瑞龍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1.人''生而不有,爲而不恃'',生來彷徨,什麼都不知道,什麼行爲需要的模仿纔有用,潛力最初在別人引導下與自己深感窮則思變強烈''爲學日益''的,自己逼自己學習而來適應,人在憂患裏鍛鍊,逼出來的卓越,人在痛苦的時候希望改變,所以勤奮好學使命求必達志的實現,慾望的益處就是使人鍛鍊,使自己的事情完成了厲害。人慾又是在懶得動裏而有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甘願破罈子破碎,人慾逼出來人的冒險,做損人利己的事,人慾又是在現實中被生存所需要逼着去改變。緊張的關係出來了裂縫,產生分歧、衝突,人都有的爲利益關係,在慾望的貪導致人不同人生觀的操弄,人生中的慾望在比較裏,爲爭取自己的慾望而有爲爭得利益最大化成危。

2.從父系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到春秋時期,權力在分配資源利益上許多人公權私用,使私人存在利益佔有不均,從習慣約定俗成演變成法律看社會人的關係,貴賤有分,角色扮演衆多,從"敬天命“到孔子主張”畏天命",目的爲統治服務,”使民易使",”民意莫敢不敬",老子以均勢辯證論貴與賤的聯繫性,不主張單一的偏執思維在有爲志在仁,有欲爭仁守禮,而是有爲在爲學日益,無爲在爲道日損,以均勢辯證論告訴''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理論是奇正相生的,反映在陰與陽互動的,調整的,扭轉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對"畏天命",老子告訴我們人,''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僞“。

3.美是有內斂的,有界線的範圍,任何放縱美都是有限的確定,在適當的場合中配置,在針對性的斷定,似乎有書法永遠有內斂的“格”。似乎有快樂能夠在有人希望分享,痛苦的難能夠在有聽人傾訴,漂泊的溪,在場地裏表現它無爲的流量,只有我們爲它的無爲添想了有爲的方向等設想,陽光轉運在不同角度送暖,每天上了又下,在天空中的運轉,場合對萬物都會有自己的''居善地''的存在。孔子處世的審美觀從仁復禮,在對《韶》評論是''盡美矣,又盡善也''意思是極美了是近善。在對《武》評論是“盡美矣,未盡善也。”意思是及美了是並沒有近善。這裏分析思考孔子美是獨立性,善是有區別的差距性的。

4.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練習行禮演禮,”畏天命"“克己復禮爲仁",構建的仁與禮統一的一套體系,“不學禮,無以立“,“禮以行義”,有爲之志。孔子不愁沒有職位,但憂患的是不能立足的本事。不慮別人知自己,只怕別人不理解自己的有爲。所以,他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從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有''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從上述想法看,孔子非常希望別人理解他的有爲,學習早有志的堅定不移,不可改變的持恆信心。說的也感識到他爲仁志願的壯烈,''有殺身以成仁'',爲什麼孔子強烈希望別人理解而事實證明少了當時春秋許多人不理解呢?老子認爲這樣的祭祀用器演禮都是''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告訴我們''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大器晚成“。美在緩慢過程中形成了,不是一時演禮就會有。老子一針見血封喉的告訴演禮:''夫禮者,忠孝之薄而亂之首'',"上禮爲之,而莫之應"。

5.《說文》:"仁,親也。從人,從二。"本義是對人相親,有友善、有兼顧之彼此合意與情,孔子以“愛人”釋“仁”,“苟志於仁矣,無惡也”。《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爲人",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孔子以仁作爲最高的道德標準。主張“克己復禮爲仁",道德觀念仁和風俗習慣配合,“修己安人”以禮,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爲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禮是行爲行爲的標準,要求自律,給別人兼顧的尊重,孔子十分重視仁配禮,認爲普通人應該有志有慾望的爭取,“不學禮,無以立“,“禮以行義”,他所構建的仁與禮統一的一套體系,在分尊與卑嚴明的等級秩序,“上好禮,則民易使“,“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從孔子這樣的話,我們可以認識禮是爲尊的貴族服務的,而要求的是卑者有“莫敢不敬"。

6.孔子說親從仁,主張“克己復禮爲仁"復的改變思考是''敬天保命“,他提倡君子敬意三個之一就是''畏天命'',在孔子的仁與德思想體系裏是分而有配位禮的行爲規範的,孔子設定角色很多,分別仁而有配禮,有尊與卑的序列,其目的爲統治服務,”使民易使",”民意莫敢不敬"。其實我覺得孔子講:“巧言令色,鮮仁矣“,非常適合他自己的在他言行不一。孔子利用權力排斥異已見解的有殺教育的過少正卯,並且曝屍三日,孔子叫別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是他不在其位四處奔波就是親謀政。許多人不理解他就是他虛僞吧。孔子主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玩弄的愚民權術,“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7.孔子說親從仁“愛人”。老子認爲''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發問的說:“名與身j孰親"?在老子看,最好的名譽是沒有名譽“故致譽無譽“,''道隱無名''在''不尚賢'',自愛之親在修身養性,象小孩一樣爲“骨弱筋柔而握固”。握固,修煉中常用的一種手式手握拳姿態,有警惕警醒之把握。''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天空中萬物相處不仁,並不是失去尊重,人無爲的象天空中物與物不爭,不在乎,相待不仁,就丟了尊重嗎?相處失去尊重等於沒意義,恐怕是在有爲有爭營造恃強凌弱,別人的煩躁不安吧?生命的階梯走過,沒有腳印,沒有痕跡,只有記憶可以標記,硬是設計出腳印在我們人生路上不就象有的人在有爲裏設計仁,而說仁卻是事實看到殘酷。有慾望的爭取,怎麼仁,就似乎有約定俗成鼓掌,拍重拍久了,表達式的歡迎別人講話卻在嘗試着自己的痛吧?''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芻狗”沒有靈魂的祭物。

8.''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人,“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哦,人象不象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只是一種被操控制的擺弄''芻狗''?人,崇拜吹捧者荒唐的煽動人情,編輯迷信的鬼神的故事嚇人爲而有"畏”,也是奴性人盲目地隨從被操弄''芻狗'一樣的聽話。理有的時候倔從優勢,從而拋棄人格獨立的尊嚴,自立的創業想法會減弱。若是人生如雀,在理想的空中飛翔,需要寂寞才能自由,需要孤獨才能無痛,人若是象雀與雀搭肩膀飛行是難行的,還有自在與自由快樂嗎?。雀的嚮往的生活,找”居善地"飛行天下,雀知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吧,所以常避危趨理想而一飛沖天。最終還是入地,身不由想慾望的只有歸屬地,感覺到的逼迫着在防備心裏生活。

9.''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芻狗''用時顯貴,用後廢棄,天地萬物,莫非如此''。''芻狗'',活着恃強凌弱,也有被借屍還魂與利用,''芻狗''走完自己活着由榮華到祭祀後的廢棄,人若芻狗,身不由己,自己在更換環境中生存,從屬遵守“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情勢,人,話不由己,自己在約束的人羣中溝通,得兼顧思考禍從口出,需要的慎言。人,愛不由己,自己生活的必備用品,在利益中分配,領用在爭取的尊與卑中有優待與劣待的區別。人,命不由己,自己在疾病中掙扎。人芻狗,事不由己,自己在發難中選擇勇氣面對忍的殘酷的掙扎。

11.''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與''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是接着分述說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天地不仁與聖人不仁'',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人的行事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天地不仁''在無慾,''爲而不恃,生而不有''在無爲,''聖人不仁'',如果效仿天道的不仁,無禮,“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相對穩定,''聖人不仁''就會有把百姓當沒有靈魂一樣的芻狗了。''聖人不仁''表現爲不分尊卑了。一視同仁,相互平等。

12.什麼歸自己?只有活着維護的喫下食物暫時歸自己。只有流淚是丟下,說明無用的痛苦該放下了吧?人生有時退一步可以收場,忍說明能夠。人生有時進一步可能衝鋒陷陣。盲動遇陷阱。走一走,自然風景總會找到寬慰。讓一讓,相逢無爭便是安慰。放一放,怒氣自然減弱盲從在心衝動。城市是混凝土攪拌的出來的,他凝固着沉默,排例,默許,等着清潔工清除拉圾,人一樣的需要的進食一樣的求帶有爲,但是我們不能顧得而不能忘了泄一樣的去除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在有爲中去除。''去甚,去奢,去泰”的看淡,放下了,把有爲的去除至於無用,親自己“骨弱筋柔而握固”就是獨愛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